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香港、台灣熱點 > 公共治理與民間抗爭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車公勸官莫逞強 貼地有效解民困

  2月10日以來,本港疫症確診人數噴井式上升,民間彌漫憂慮之情。官方抗疫策略舉棋不定、醫護人手和床位緊缺、資訊發布時有混亂之弊、對強檢的老人照料不足,引起市民議論。有人聯想到春節時的車公廟38號籤…… more

港官舉輕若重 5000不爽快

  5000元消費券,並非很快到手的「實惠」。「支付載體」不再是最快捷的銀行,而是八達通、支付寶。慢三拍的「設計」,導致缺乏便民的行政效率。 more

民主不如蒙古 港排名跌12位

  香港將改變原有的選舉制度,壓縮選民直選空間。港官稱,這是走出「政治泥沼」之路;許多港人卻認為,這是民主的倒退,全民普選將遙遙無期more

車公籤勸港官 堆柴不能救火

  車公也憐港人未擺脫兩年困境。45籤似勸港官不要再往火場堆柴,「積薪歷火」只會製造更多麻煩事。必須改變應急「慢三拍」而無「先一著」之失。more

莫留難BNO 娘嫁人攔不住

  牛年到,民間的祝願詞有「出入平安」。此句當可涵蓋BNO出入境平安,自由權仍獲保障more

維護新聞自由 才有香港聲譽

  「八一○大搜查」引起全球關注。令人意想不到的,年輕一代的周庭,在日本引起的轟動效應最強。許多日人認為,她是以和平理性方式維護自由、爭取民主,對她關心、同情。more
張堅庭莊祖宜 獨什麼太荒謬

  一個又一個「荒謬」的疊印,是香港社會現實的新場景。鐵帽子橫飛,是常見的「荒謬」,電影界名導張堅庭因說過封關抗疫,竟被指為「港獨」…… more

侵害人格尊嚴 社會文明倒退

  5月母親節那一天,在街頭合法採訪的記者遭受公權暴力,加深了社會糾結。行使公權的「正當性」,在於遵守法律的規範,尊重人權特別是人格尊嚴。more


抗瘟疫金蓮步 拒封關危港人

  1月30日,香港開始關閉部分邊境關口,人流最大的羅湖等仍開放。這種半開半封的「圍堵」武漢肺炎傳播,是「竹籃盛(裝)水」的迷幻。
more

駱惠寧來香港 想起拉弗曲線

  1月15日,駱惠寧主持中聯辦的新春酒會。他致詞稱,「止暴制亂」仍是首要任務,但也有「親和」之語:「一家人之間有商有量,再大的事情都好解決」。more

述職重在表忠 深層糾結未解

  行政長官16日述職,觸及香港「非常時期」和「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但她至今仍未公開交代緩解官民糾結、平息亂局有效舉措。more

以選票護家園 政治素人大勝

  11月24日的區議會選舉,重劃兩大派的版圖,自民派(自由民主派)的大勝,是選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投票。more

緩解政治糾結 才有雨過天青

  「送中案」引發的社會抗爭,日趨激烈和複雜。街頭武鬥頻仍,與警方的用武過度、催淚彈泛濫交纏,社會上彌漫仇恨,還難出現「雨過天青」之景。more

鬥地主批首富 小風波難推高

  北京有人發起「鬥地主批首富」之舉,指李嘉誠的「網開一面」說,是「縱容犯罪」、包庇香港暴力分子。 事實並非如此。more

猶抱琵琶遮面 官民糾結難消

  行政長官於18日向市民道歉,但吝於一鞠躬;仍是「猶抱琵琶半遮面」,拒絕說「撤回」修例。民怨未消,糾結難解。more

送中案積民怨 豈可閉目掩耳

  「送中案」引發港人強烈的憂患意識。「六九大遊行」波瀾壯闊的場景,顯現港人維護「免於恐懼的自由」、司法獨立的法治和人的尊嚴,決心守護香港家園。more

風雨中千千結 燭影下戚戚然

  6月4日風雨之夜,有一群穿制服的中學生來到維園。在六四晚會的燭光下,一副戚戚然的哀傷之態,令人嘆息過早地「體驗」社會事件的「悲劇性」。more

  香港記者未忘六四亡魂,製作了紀錄片〈我是記者,我的六四故事〉,再現1989年6月3日、4日天安門廣場的場景,追述子彈橫飛下的採訪故事,說出「生死一線間」的感受。more

立法法第93條 無追溯期表述

  本文以法律的視角,再思索人大對香港基本法104條的釋法,究竟有無追溯期,觸及法律的可肯定性和透明度。more

西九設大陸區 引起法治焦慮

  人大一個副部級官員在深圳發表談話,稱一地兩檢是人大常委會依據基本法第19條行使涉及國防外交的「國家行為」權。香港法院「對國家行為沒有管轄權」,不得質疑「決定」的合法性。more

向善而非仇恨 護衛校園自主

  9月上旬,香港幾間大學校園的民主牆風波,顯現某些人的浮躁、脫序;社會上也有煽動仇恨、鼓吹鬥爭的暴戾之氣。知識界的思考群,則發出對話、包容、和解的呼聲。more

知輕重度長短 維繫香港法治

  三子強闖「公民廣場」被改判囚禁,引起的社會迴響廣泛。年輕學生偶觸法律紅線而被重判,令人有憐惜之情。more

八一七案判詞 中文有錯別字

  八一七案的判詞,對法理、案例的陳述清晰,但某些段落的中文表述欠暢順,還有錯別字,這是令人遺憾之處。第6段稱「香港社會近年瀰漫一鼓歪風」,「鼓」是「股」的錯寫。more

審案法理充分 重動機或後果

  關於學運三子的八一七案,由高等法院上訴法庭於17日裁決,率眾強闖「公民廣場」(政總東翼)的三子改判囚禁。社會反應的差異甚大。more

新聞自由指數 港急降台上升

  「無國界記者」公布2017年度的全球新聞自由指數,香港急降4位。在全球180個國家、地區中,香港排73位,比原共產國家、蘇東波後走向自由化的蒙古、匈牙利還低。more

守護香港法治 增政治安全感

  行政長官無疑要對「一國屋簷」盡責,也要對港人負維持兩制邊界之責。首先,是依據基本法和本地法律,維持原有法律體系的完整、司法的獨立和司法程序的公義。more

林鄭過七望八 阿爺如意算盤

  「326推舉」落幕,阿爺看中的林鄭,成為候任行政長官。行政長官的所謂選舉,由阿爺控大局,他有絕對話語權;投票的形式(程序),只是阿爺意志(家長意志)的包裝。more

阿爺扶林上馬 葉無戲胡不來

  本文以解構的視角探討本屆的推舉,先破解權力結構、話語權結構、政策結構和政治生態的變化、政治宣傳的主旋律。more

設故宮文博館 何懼公眾諮詢

  「一黨領導」體制下的社會,黨在法上,官在民上,權比法大,官員多有官威的亢奮,恰如《聊齋志異》夜叉國的故事。more

突圍成功灑淚 秋後算帳未了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公平選舉」之說,恰如《莊子》言:「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1,200名選委推舉行政長官,而制度設計中的選委又向紅派大傾斜。以貌似公平的推舉權充公平。more

釋法未凝共識 催化覆核亢奮

  人大常委會奉命強亮劍掃獨(橫掃一切港獨),第5次對基本法釋法。11月7日的「104條釋法」,在香港掀起政治風浪,催化各方提請司法覆核的亢奮。 more

依據本地法例 裁決憤青鬧劇

  本案最值得關注的,是法官的判詞雖提到基本法「104條釋法」,並稱「對香港所有的法庭均具有約束力」,但並無引述「104條釋法」的文本,裁決的依據是基本法和本地法例。 more

婆婆管盡媳婦 香港法治受困

  11月7日,人大常委會決定解釋香港基本法第104條,對公職人員的宣誓有3條解釋,其中規定宣誓無效後不得重新安排宣誓。這給港人留下懸念。more

紅色基因取向 或是梁留葉陪

  明年特首的換屆選舉,由退休法官胡國興大律師揭開序幕。他在參選記者會的談話,率直而有自信,表達對社會撕裂的憂慮,抨擊特首的施政失當。more

掃獨炒熱本土 洋媒狂歌自決

  香港立法會選舉引起各地傳媒關注,最熱的關鍵詞是:本土,自決,港獨。人民日報刊出兩篇報道,一是強調建制派獲總議席的60%;二是港澳辦稱,有參選人「利用選舉平台宣揚港獨」。more

燃亮維園燭光 港人心港人情

  燃亮維園六四燭光,悼念為追求自由、民主而失去生命的人,是「港人心」的標誌。「港人心」的意涵,是生活在自由、法治社會的許多港人,不忘北京八九學潮 。more


緩解憤青怨氣 避免牆角效應

  旺角事件後,官方的強勢行動引起爭議。一,倉促把事件定性為暴亂,有無充分根據?二,大搜捕有「秋後算帳」的政治取向;三,拒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未能回應港人訴求;四,迴避施政的錯失和民怨的積聚,只會加重社會危機。more


猴年旺角事件 衝擊秩序文化

  對暴力行為說「不」,關乎維護香港的秩序文化。以法治、制度、道德為基礎的秩序文化,維繫人際、社會有序的運行;從排隊守序上車,到和平、理性的請願,突顯港人特有的秩序觀和公民素質、追求並提升社會文明的上進心。more

校園政治警察 拔白旗插紅旗

  近期港大副校長任命的風波,衝擊了香港秩序文化和「一國屋簷」下的兩制邊界,令許多人對加快大陸化即紅色化有焦慮感,擔心校園獨立自主、尊重學術自由的傳統在「赤化」中消失。more

超然不同超越 坐看風流雲散

  超越,不同於超然。權位的超越,是積極參與的入世觀。這種伸延權力邊界的超越,追求權的張力、勢的積聚,有權力最大化、利益最優化的訴求。more

一國屋簷兩制 三權相對分立

  「特首超然說」之引起各界爭議,有三原因。一.就語意學而言,以「超然」表述特首權力、地位的「超越」,並不恰當;……more

常識辨真假 良知斷是非

  真與假的辨別,有賴常識和經驗;是與非的判斷並為公眾承擔責任,則關乎脊樑和良知。more

按照憲法判案 香港法治消亡

  民間虛擬的投票活動,正是不平則鳴的和平抗爭。投票者未必贊同「佔領中環」的口號,但對「一國兩制」有危機感,想盡維護司法獨立、港人自由權之責,卻是許多投票者的認知。more

心有千千結 遊行步步難

  遮打道靜坐的一群人,打算在2日上午8時離場,並不妨礙商業區的正常活動。警方卻以「阻差辦公」之名拘捕超過500人。more

阿爺說愛國者 可姓資不姓社

  關於「愛國者」的意涵,本文梳理它的30年歷史脈絡,述評中共中央對「愛國者」的政治要求,隨政治大氣候變遷而有寬與緊的變化;觸及「愛國論」的「級差」:官越小越左,政治花瓶往往左得更荒謬,「僭建物」也多。more

白皮紅臉黑客:投票催化劑

  港陸關係日趨緊張的因素,本人歸納為下列幾點。首先,是中共十八大後北京政局左轉,出現清算憲政論、民間社會和關押文人的「亞文革」,對香港的管控偏緊。 more

如有緊急狀態 或實施戒嚴法

  本文歸納港人應關注的白皮書要點,涉及「83年12條」和管治香港的四大權力主體、五大直接管治權;分析三個關鍵詞:緊急狀態、駐軍法、基本法附件三。more

移植國安法 衝擊港法治

  北京的一位法學教授稱,香港遲遲未為基本法23條立法,可先把在大陸實施的國安法在香港實施。香港的附和者則說,如發生類似台北霸佔立法院(318事件)的動亂,「可短暫在港實施國安法」。more

法治無小事 童尿不例外

  陸客讓小童隨街便溺的「四二一童尿風波」,引發北京某些小媒體的「罵港」新浪,更衍生一小撮人在網上發起「佔港」行動:「在五一黃金周帶小童到香港街頭便溺」。more

面對死神挑戰 挺直脊樑講話

  「明報226事件」引起廣泛關注。3月2日的萬人集會遊行,表達對劉進圖遇刺重傷的慰問,也突顯新聞界和市民反暴力、捍衛新聞自由的意向。more

明報換總事件 引發社會焦慮

  流傳的「政治聯想」是:張曉欽可能已撮合張曉卿與劉的關係,直通中宣部、中央宣傳小組。這種「中南海渠道」,或使中宣部有「傳話」的方便。more

官府拍板傾斜 港人期待公平

  香港八萬市民遊行和平請願,呼籲官方解釋不給「香港電視」發牌照的理由。請願者的黑衣,匯成流動的「黑色之海」,湧向中環的「政總」。more

林慧思已道歉 不要死抓辮子

  在號稱「包容度」很大的國際大都市香港,竟有高官為了芝麻小事死抓辮子、糾纏不休,沒完沒了,而非在社會紛爭中創造「柔性空間」,令思考者有無語問蒼天之嘆。more

非常七一遊行 無懼狂風驟雨

  不同群體的遊行者,有不同的訴求,從房戶和「同志」的聲音,到追求平等普選權的高端期望,突顯香港多元化社會的多姿多彩。more

馬城春天期望 留烏溪沙海灘

  《國語》謂:「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馬城抗爭正是市民心中焦慮(生態惡化)衍生的口頭抗議(宣之於口),行使其保護海灘和環境的表達權。more

起義之說惹火 面對秋後算帳

  公民黨等推動「五區總辭」,以「變相公投全民起義」遊說市民,惹火了建制派人士。正如《林行止專欄》25日的評語:「語不驚人死不休,過猶不及失荊州」(標題),公民黨用語欠妥,增加了從政博弈的風險。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