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香港、台灣熱點 > 公共治理與民間抗爭 > 林慧思已道歉 不要死抓辮子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林慧思已道歉 不要死抓辮子
 
 
丁望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13.8.15,A17版
上網:2013.8.16

 

  關鍵詞路見不平,辮子,傾斜,親疏有別,行政中立,亞文革,柔性空間,中庸,中和之美

  引述歷史典籍: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寬柔以教(中庸)

 
圖1,林慧思並非集會參加者,而是不平則鳴的過路人。網絡圖片。

 

  路見不平,說溜了嘴,講了粗話。為此,她向學生和家長說聲對不起;在電台訪問中,她再次道歉。她,就是培靈學校的小學老師林慧思。

  儘管她多次道歉,儘管培靈學校表示不會辭退她,讓事情早日了結,儘管教育局長公開說,她已多次向公眾道歉,事情該告一段落,但是官方一哥卻指令教育局長提交報告,「擺出秋後算帳的強勢姿態」(知識界網友在網上的留言)。

  在號稱「包容度」很大的國際大都市,在人均GDP超過33,000美元的香港,竟有高官為了芝麻小事死抓辮子、糾纏不休,沒完沒了,而非在社會紛爭中創造「柔性空間」,令思考者有無語問蒼天之嘆。


  官方有傾斜 違行政中立

  香港有周邊地區未必有的制度優勢。

  對於香港原有的制度優勢,我的詮釋是:

  一,包含司法獨立的法治;
  二,保障充分自由(包含思想、新聞、言論、出版、集會和人身的自由)的社會制度;
  三,與全球接軌、完全的市場經濟體制;
  四,包含行政中立(我向來不稱「政治中立」)和廉潔、近似英國模式的文官體系;
  五,包含獨立傳媒、宗教和壓力團體而充滿活力的民間社會(或稱公民社會、市民社會)。

  香港有很多中產居民、具獨立思考能力者,促成民間社會的活躍度上升。官方公共政策、施政的偏失,積聚民怨,衍生請願、遊行或持續的社會抗爭,這是許多國家、地區都有的社會現象。

  在請願、遊行或持續的社會抗爭中,難免有參加者「激情過度」之態,自也有警民的摩擦、官民的誤會或爭執,這都不必大驚小怪。

  對於有糾紛的雙方,官員應秉持行政中立的原則,不應以派別劃界,有「偏好」或「偏惡」的傾斜和執法時的雙重標準。

  與林慧思有關的旺角行人區的集會,警方對兩方的處置給人「傾斜」之嫌,似袒護其「偏好」的一方。這是她和一批旁觀者的感覺。

  不同的旁觀者,或不同利益訴求者,其感覺有差異,是很自然的事,官方何不讓市民有平等表達意見的機會。

  據電視的新聞畫面和解說,林慧思並非集會參加者,而是過路人。路見不平,挺身而出要求警方秉公處置,乃人之常情。她的錯在於說了粗話。


  北京亞文革 香港在撕裂

  西方公共治理的理論中,觸及社會危機的焦慮感。林慧思的不平之鳴,對執法不偏(行政中立)的期待,似可解讀為她對兩派衝突危機加劇的焦慮感,盼望在秉公處置中減輕或化解危機,維護香港的自由和秩序。不能因為她在激情中的「語言錯失」,官方就無限上綱,擺出政治的秋後算帳姿態。

  假如說她的「語言錯失」是「原罪」,那麼她已對「原罪」懺悔,香港高官為何不能有事過境遷、原諒過錯的胸襟,非要抓住辮子不放,令人有「整人」之感?來一次「放得下」的瀟灑如何?

  抓辮子、戴帽子、打棍子,常見於北京政壇。1975年,鄧小平因整頓文革亂局,得罪了毛澤東和既得利益者,陷於再被打倒之困。後來,他提起那次「右傾翻案風」,說:我是新疆維吾爾族姑娘,有十四條辮子,老是抓不完(大意)。

  文革結束後,在政壇特別是地方政界,抓辮子、戴帽子、打棍子的秋後算帳,特別是以維穩之名整人,仍是常見的事。據北京社會學者的調查,有些地級市、縣、鄉,有黑社會化的趨向,出現官黑連結的「紅與黑現象」。

  如今,北京有「亞文革」的政治圖象,文革式的「敵對勢力論」和「大批判」整人,又來了。

  想不到香港也有疑似「亞文革」。有人宣揚敵我意識,按派劃界分親疏,運用「組織動員、發動群眾」之法,去對付民間請願群體,衍生「旗幟分明」的對抗。原本單純、和平的請願活動泛政治化。港人擔心這種「社會撕裂」加劇,更憂慮1967年的「紅色五月暴動」再來。

  北京持深化改革觀的官員和知識分子,都擔心二次文革,試圖防範文革動亂再發生。改革大家胡耀邦(1915-1989)之子胡德平,日前發表長文〈破解《舊制度與大革命》之問〉,折射「文革再來」的憂患意識,引起不少思考者的共鳴。


  應化激為柔 行中庸之道

  說林慧思的「語言錯失」是芝麻小事,是因為民眾期待官方辦妥的大事甚多,如長期的人口政策和單程證配額的可加可減機制、2017年選舉諮詢、全民退休保障、增加公共醫療服務資源、雙非嬰的身份、跨境學童對本地學童的負面影響。

  高官的施政應著力於宏觀層面,不應糾纏於上述的微觀層次。更要正視香港可持續發展的障礙、社會「深層次矛盾」和暴戾之氣上升。

  對於市民請願或社會抗爭中的糾紛和衝突,高官應嚴格依據基本法,保持行政中立,而非釋放親疏有別的符號,激化社會爭執。處理林慧思一類的小糾紛,宜適可而止、息事寧人,而不是火上加油、折騰一番。

  化「激」為「柔」,才是公共治理的政治藝術。《中庸》云:「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又謂:「寬柔以教。」香港必須緩解「社會撕裂」的危機,要義之一是不改變(不易)行政中立,擁抱「中庸」(不偏不倚、公正之理),創「柔性空間」,這就是「中和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