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歷史 > 民國史 > 紀念辛亥百年 避開憲政民主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紀念辛亥百年 避開憲政民主
 
 
丁望

原載:信報〈中國21〉專欄,2011.10.10,A15版
上網:2013.10.15
字數:原文2,000,上網2,302

 

  關鍵詞:辛亥革命,憲政民主,自由平等,三大政策,四大民權,耕者有其田,和平土改,暴力土改,藉史諷今

  相關人物:孫中山,胡錦濤,毛澤東,蔣經國,葉啟政

 
圖1,蔣經國(1910-1988)在台灣實現孫中山先生的社會改革理想。
 

  中共中央主導的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大會,於9日在北京舉行,胡錦濤總書記等的演講,著墨於振興中華、兩岸統一、堅持共產黨領導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強調孫中山先生的聯俄、容共(胡氏改讀為「聯共」)和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避開孫氏的自由、平等、博愛、包容價值觀,也避而不提孫氏的憲政民主(立憲民主)。


  耕者有其田 在台灣實現

  胡氏的演講,雖稱孫氏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肯定辛亥革命推翻君主專制,但他和官方是藉辛亥百年發起名為「振興中華」的統戰宣傳,並強調在中共領導下的中國大陸才實現孫氏的理想。

  中共以武裝鬥爭於1949年10月建立政權,結束了列強侵佔中國、干擾政事的歷史,改變了「弱國無外交」的劣勢,這是中共建政的成功。但是,蘇軍佔用的旅順大連遲了幾年才歸還,蘇軍在東北盜取中國物資、大肆調戲或強姦中國婦女。

  孫中山先生的社會改革理想,實際是在台灣最先逐步實現。五十年代初國民黨在台灣的和平土改,實現耕者有其田,土地被「贖買」的地主投資於城市工商業,成為新興的企業經營者,推動台灣整體經濟的起飛。

  反觀中國大陸,毛澤東於五十年代初推行的暴力土改,以殘酷的方式鬥爭所謂地主、富農,「封建地主」及其子女「掃地出門」。土改雖使農民獲得土地,但在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運動中實際被收回,1958—1962年的大飢荒導致超過3,000萬人餓死(大部分是農民);九十年代後期,好大喜功的城鎮化和圈地運動,又使4,000萬失地農民生計艱難。這些「活生生的事實」,足證「一黨領導」體制下斯大林式「農業集體化」,違反民意,損害民眾的實際利益。


  一人一票制 建憲政民主

  更為重要的,孫中山先生的憲政民主首先在台灣實現。

  國民黨主席蔣經國(1910—1988)在晚年推行改革,解除黨禁和報禁。後來,以一人一票的選舉,產生中華民國總統和地方行政首長,政黨競爭和政黨輪替的民主政治,在台灣得以實現。

  孫中山先生的憲政民主,是以「五權憲法為制度之綱領」(據中國國民黨在1923年1月發表的宣言),以立法、司法、行政、監察、考試五權分立,構建權力制約的制度,以防權力過分集中和損害民眾的合法權益。憲法還確立「四大民權」:選舉、罷免、創制、複決。

  在「一黨領導」體制下,黨比國大、權比法大,憲法常常是家長意志、長官意志下的政治丫環,社會遠離法治軌道。許多地方官現在以「配合大局」(配合政治大局)為名,不依法律或司法程序行事,自不會有憲政民主。

  北京的解密檔案、回憶錄,都提到有一批地、富及其子女,在暴力「專政」下的非人生活,研究土改史的著名學者葉啟政在《南方周末》的調查報告透露:「貧僱農見誰家的油水大,隨便找一個理由,便給他戴上地主富農的帽子。……『給我把耳朵割了!』說用刺刀戳就戳死了,死好幾百口子,在北河里死了不少,嚇都嚇傻了……為了讓地主家婦女說出浮財,把他們往鏊子上烙,刺手指。」

  國務院發改委主管的《改革內參》發表署名文章〈台灣兩次土改的啟示:避免地方金權豪奪〉,稱「台灣早期土改的成功經驗,被視為開發國家經濟發展的典範,值得借鑒。」(2008年11月20日第32期,頁19)


   說清廷腐敗 諷現實生活

  在北京官方紀念辛亥革命百年期間,有思考型文人藉對歷史的述評諷刺現實,慨嘆孫中山先生鼓吹的自由平等,仍然只是「願景」。

  在敘述清王朝的腐敗中,藉史諷今者表達對現實社會的願望:推動更深入的改革,順應全球的進步潮流。

  共青團中央機關報《中國青年報》,發表署名文章評論辛亥革命的「現代啟迪」。它提及辛亥革命能推翻專制王朝,是因為清朝高官「不能與時俱進,有效地實施推進政治改革,自我調整與革新。」它說:「現代國家的主權不在於君,而在於民」,「任何權力都要在憲政制度框架中受到限制」。

  這一類文章有藉史諷今的味道,藉批判清廷的腐敗和拒絕改革,諷刺現在的官場腐敗、既得利益集團阻撓政治體制改革的起步。

  有人乾脆把孫中山先生在〈香港興中會章程〉(1895年)的一段話上網傳閱:「政治不修,綱維敗壞,朝廷則鬻爵賣官,公行賄賂;官府則剝民刮地,暴過虎狼,盜賊橫行」。

  這是頗能引人「聯想現實」的一段話。當今不少的地方官大肆貪污、買官賣官,在城鎮化和圈地運動中侵佔農民承包的土地,又實施暴力拆遷,而毒奶粉、地溝油匯成一股損害民眾健康的毒流。有人慨嘆孫中山先生所描述的清朝腐敗,竟可以當成「現實生活的寫照」。

  在官方人民網的「強國論壇」,有人留言:「官員財產不公示(不申報),三公(指公款私用車、公款接待、公款旅遊)消費半遮臉,財政收入破十萬億,貪官樂了,百姓愁了。」有人諷刺地方官的「政績工程」:「抽水捕魚的收穫再多,『功績』也只是對後來人的罪惡。」

  有人抱怨官場貪污太猖獗:「多黑的錢官爺拿了,多腥的事官爺做了,多紅的血官爺蘸了」;「人民公僕花天酒地,勞動人民水深火熱」,「萬惡的土地財政養活著世界上最大的貪腐群」。


  保自由平等 行憲政民主

  孫中山先生主導的辛亥革命和他的政治理念,對後人的啟迪是什麼,確是值得思考。

  社會的「現代化」,大國的「崛起」,不在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趕超發展,GDP趕過德國、日本居全球第二,並不等於大國崛起或「社會現代化」。

  大國的崛起、社會的現代化,首先要有法治的基礎,以善法、良制保障民眾的人權,創造或增進民眾的福祉,構建文明社會。

  孫中山先生的主權在民觀、自由平等價值觀、憲政民主論(五權分立,民眾平等參與),是對後人的啟迪。遠離法治軌道,便不可能有一人一票、平等參與的選舉和民主政治。

 
 (後記:本文與2011年10月11日A18文〈紀念辛亥百年 文人藉史諷今〉合併,略修改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