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歷史 > 中共黨史 > 造神與個人崇拜 > 一代儒將蕭克 反對個人崇拜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一代儒將蕭克 反對個人崇拜
 
丁望

原載:信報〈中國21〉專欄,2008.11.4,第10版

 
圖1,蕭克

 

  中共中央舉行蕭克告別儀式,題為〈蕭克同志生平〉的「代悼詞」,稱蕭克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提及五、六十年代經歷時,說他「反對浮誇」,「在逆境中,……獨立思考,不隨波逐流」。


  百歲老將 遭受兩次迫害

  蕭克於1907年7月生於湖南省南部嘉禾縣,享年102歲(虛齡)。有網站稱,「五十年代的最後上將入八寶山」;此說與事實不符,1955年評為上將的57人,有一人仍活著──虛齡104歲的呂正操。

  蕭克參加1927年的八一南昌暴動(早於毛澤東的秋收暴動),是周恩來、朱德等創建中共武裝部隊的「歷史見證人」。

  文革前,蕭克當過國防部副部長和訓練總監部副部長、部長。文革後,曾任軍事學院院長、政協副主席;1982—1992年為中共中央顧委會常委,享政治局委員的「政治待遇」。

  「代悼詞」提及的「逆境」,有兩個意涵。一是指1958年,毛澤東、林彪等迫害蕭克,把他和李達、宋時輪、郭天民上將等稱為「反黨集團」,在軍內推行教條主義、資產階級軍事路線,他被排擠出軍隊,調任國務院農墾部副部長;二是指文革期間受迫害、軟禁。

  在北京政壇,蕭克和張愛萍上將被稱為儒將。他們的書法自成一格,張的攝影作品頗有水準,蕭的長篇小說《浴血羅霄》一反「革命小說」的教條化。文化界名人夏衍生前表示「喜讀《浴血羅霄》」,說:「寫敵我對陣,也總是把雙方都寫成鐵板一塊,紅就是紅,白就是白。……紅軍個個是英雄,白軍個個是孱頭。這部小說就不同了。」

  北京八九學潮期間,蕭克、張愛萍等傾向於以和平方式處理,反對開槍對付學生。


  南昌暴動 沒有炮聲隆隆

  在中共第一代革命家和紅軍中,蕭克是相對而言的獨立思考者。說他是「另類」,一是反對個人崇拜,二是對於中共黨史的「虛假現象」敢講真話。

  蕭克認為,應有黨內民主,糾正動輒整人的「搞運動」,「切不可憑空臆造,或一處出了問題,就舉國興師、經久不息。」

  他提到,黨史受個人崇拜的不良影響:「黨史只宣傳毛澤東一個人,而把其他領導人加以歪曲和醜化,……唯權論、唯定論。」

  神化毛澤東、林彪的個人崇拜活動,在文革時特別猖獗,一批逢迎者竟以秋收暴動替代南昌暴動,把毛林說成最早創建中共武裝部隊者。

  1976年3月江青仍掌權時,蕭克針對秋收暴動和「上井崗山」之說,提到秋收暴動「遭到挫折」、失敗後撤到江西,當時還沒有井崗山的名稱。1977年1月,《南昌起義》一書稱南昌暴動時「炮聲隆隆」,他說:「那夜沒有炮聲,葉挺有兩門炮,巷戰用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