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歷史 > 毛文革 > 小平電視劇集 再現文革殘局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小平電視劇集 再現文革殘局
 
丁望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14.8.14,A19版
上網:2015.8.23
字數:原文1,888,上網3,200

 
  關鍵詞:文革殘局,左折騰,撥亂反正,突破禁區,兩個凡是,實踐檢驗真理

  相關人物:鄧小平,葉劍英,汪東興,李先念,耿飆,馮文彬,方毅,江青,張春橋
 
圖1,逃港與飢餓。《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截圖。
 

  8月22日,是鄧小平(1904—1997)冥壽110周年,北京官方有隆重紀念活動。與紀念冥壽有關的電視連續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以下稱「小平」),於8月8日起在央視播出,至12日已播映6集,全劇共48集。

  「小平」的時間跨度,是1976—1984;主題是在「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中,鄧小平扮演的角色及其功績;「主旋律」是「歌德」(歌功頌德);但也再現文革殘局、民眾渴望免於左折騰和飢餓。

  本人從YouTube中觀看了「小平」的前6集,覺得是拍得不錯的歷史題材電視劇集。「不錯」的意涵是:
  
  一.大體接近歷史事實,汪東興的出場是「突破禁區」的嘗試;
  二.不迴避中共黨內鬥爭、「撥亂反正」面對的障礙;
  三.觸及文革的極左災害,例如因飢餓、缺自由而衍生的逃港潮。

  從軟禁小平 到撥亂反正

  對於「小平」的歷史背景,北京、香港的媒體缺乏輪廓性介紹。有的評論文章則有「想當然」之失,例如說「小平與葉劍英聯手推倒了四人幫」,就背離了歷史事實;1976年10月,小平仍受軟禁,並無「串聯」之方便。

  「小平」的內容,是毛澤東(1893—1976)死後的中共黨內鬥爭、歷史演變,涉及1976—1984的重要會議、政策和政治事件。包括1976年的10月事變,推倒「四人幫」即江青集團,毛妻江青和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被捕【1】;1977年3月中央工作會議【2】,同年7月十屆三中全會及小平復出的決議【3】,同年8月的十一大、十一屆一中全會和領導層改組【4】;1978年3月的科學大會及大會前的科教座談會,同年12月的十一屆三中全會【5】;直至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6】。

  「小平」沿著這些事件、會議的時間廊,觸及「兩個凡是」
【7】與「實踐檢驗真理」之爭,農村飢餓和包產到戶的試行,對外開放和建立經濟特區,科教改革、改善「反動權威」處境和恢復高考等。

  第1集從北京府右街小平軟禁於寓所開始,接著是1976年10月6日的10月事變(中央警衛局逮捕四人幫行動,江青等未出鏡),中共中聯部部長耿飆(?)奉命接管廣播局;當天深夜到次日凌晨在北京玉泉山的政治局會議,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國務院代總理華國鋒(1921—2008)宣布「粉碎四人幫」。

  這場戲拍得相當好,比較貼近10月事變的事實。

  在玉泉山會議上,華國鋒和中共中央副主席、軍委副主席葉劍英(1897—1986)及政治局委員、中央警衛局局長、8341部隊政委汪東興並肩亮相的鏡頭,突顯三位聯手推倒江青集團。後面的幾集,也有華、葉、汪在一起的鏡頭。


  出現汪東興 是突破禁區

  汪東興的出現,是走近歷史事實「突破禁區」的嘗試。這是因為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81年6月27日),在評論文革10年(1966—1976)時稱:「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的鬥爭中,華國鋒、葉劍英、李先念等同志起了重要作用。」把汪剔出「功臣」之列,與他曾經整人並堅持「兩個凡是」有關。

  本欄在多年前發表評論,論析推倒江青集團的事件,不應因人而廢抹掉汪東興。立論的文獻根據,是《葉劍英年譜》中的解密檔案:葉劍英對中辦副主任馮文彬的談話(1979年11月)。葉說:「捉四人幫只有我們三人知道(按:指葉、華、汪),如果我們有一個人走漏消息,就會發生大問題,因此,他們(指華、汪)的功勞我們不能忘記。」

  沒有汪東興和8341部隊的參與,不開一槍「活捉四人幫」是不可能的事。沒有華、葉、汪策劃的10月事變,不會有「改變歷史」的政治景觀。


  「小平」能擺脫因人而廢的偏見,恢復汪東興應有的歷史地位,是很好的嘗試。

  在「小平」中,華國鋒說推倒四人幫是毛生前的部署,是繼承毛的遺志。此說在北京引起爭議。極左派、極毛派和自由派的發聲者,都抨擊此說。

  就中共高層黨內鬥爭的史實而言,毛生前並無打倒四人幫的部署,也不可能把江青、張春橋等趕出領導層。但是,在1976年10月的政治環境下(毛仍有「高大形象」),華確實說過這一類話,以強調推倒四人幫的「正當性」。1976—1978,華、葉和小平都常引毛語錄,這是文革未全面否定、極左勢力仍活躍的政治生態下,政治人物染一層「保護色」的政治技巧。


  文人掃廁所 飢民討飯吃

  「小平」前6集,描繪了1977和1978的中共黨內鬥爭、極左派的頑抗。主要的情節,是各地的文革殘局,包括各行業的亂局、民眾的怨氣;「四人幫」倒台幾個月,仍在反右傾批鄧小平,許多專家、學者還戴著「政治黑帽」(罪名)受監管或洗廁所;小平復出主管科學、教育,主持首次科教座談會及面對極左派的干預。

  這些情節在於體現葉劍英、鄧小平面對的壓力、小平「撥亂反正」的魄力;也觸及黨內「撥亂反正」的闖將,如科學院負責人方毅(後來是政治局委員、副總理大力推動改革),顯現改變「左折騰」的社會動向。

  前6集,有不少民生艱困的畫面,讓觀眾有「回顧苦難歷程」的淒涼之感。其中,北京、寶安(現在的深圳)和安徽街上討飯的農民,知青下鄉的痛苦,年輕人冒生命危險「衝網」(面對軍犬攀爬衝過邊境鐵絲網)逃港,折射文革左折騰之禍。

 

 註:

 1.1976年10月10日,華國鋒(中共中央副主席)、葉劍英(中央副主席、軍委副主席)、汪東興(政治局委員、中央辦公廳主任、8341部隊政委)聯手,推倒「四人幫」。逮捕行動由汪東興「負責組織實施」,由中央警衛副局長兼中央警衛團(8341部隊)團長張耀祠執行(《張耀祠回憶錄》,頁269)。
 毛栽培接班群中,被逮捕的王洪文和張春橋是中共十屆中央委員會(1973—1977)的政治局常委,江青和姚文元是政治局委員。
 被捕的,還有毛的侄子毛遠新(瀋陽軍區副政委、遼寧省革委會副主任),毛的親戚王曼恬(天津市革委會副主任),毛的親信謝靜宜(北京市革委會副主任),江青的親信于會泳、劉慶棠(國務院文化部負責人)和莊則棟(國務院體委會主任)等。
上海市被捕的有馬天水、徐景賢、王秀珍、金祖敏(均革委會副主任)等。
 1976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向各省黨委、大軍區和省軍區下達16號文件(1976,華國鋒簽發)。稍後,這份「關於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反黨集團事件通知」,由省委傳達到縣團級幹部,仍號召各地堅持「以階級鬥爭為綱,反修防修」和鞏固「無產階級專政」。

 2.1977年3月10—22日,中共中央工作會在北京舉行,通過1977年國民經濟計劃,同意政治局讓鄧小平復出的意見。

 3.1977年7月16—21日,中共十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通過三個文件:1.追認政治局關於華國鋒任中共中央主席、軍委主席(接死亡的毛澤東);2.恢復鄧小平職務;3.關於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反黨集團的決議。
 鄧小平恢復的職務是:中共中央副主席、軍委副主席(排名均在葉劍英之後),國務院副總理(總理華國鋒),軍方總參謀長(國防部部長葉劍英)。

 4.在中共十一大(1977年8月12—18日,北京),華國鋒代表中共中央宣布:「歷時11年的……第一次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勝利結束」,但聲稱「文化大革命運動性質的政治大革命今後還要進行多次」,並未全面否定文革。所謂11年,指1966—1977年。

 5.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於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舉行,決定自1979年1月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宣布:批「四人幫」運動已「勝利完成」,為四五天安門事件平反,糾正彭德懷、陶鑄、薄一波、楊尚昆的冤假案。

 6.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於1984年10月20日在北京舉行,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全社會的變革,從農村的包產到戶(分田單幹),擴大到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是國企的承包責任制、廠長負責制)。

 7.「兩個凡是」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定,我們都堅決擁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是華國鋒、汪東興等提出來的,由宣傳系統總管汪東興大力宣傳,最初見於1977年2月7日兩報一刊(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和紅旗雜誌)的社論,題為〈學好文件抓住綱〉。

 
  後記:上網之本文增註釋7條,以方便讀者了解「小平」的歷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