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香港、台灣熱點 > 兩岸關係 > 王郁琦說土豆 未提紅燒牛肉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王郁琦說土豆 未提紅燒牛肉
 
丁望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14.2.20,A19版
上網:2014.3.26
字數:原文1,888,上網2,416

 

  關鍵詞:南京,中央大學,土豆,燒牛肉,新亞書院,傳統文化,台灣,公民社會,價值觀,傳承,自由

  相關人物:
孫中山,羅家倫,唐君毅,錢穆,張丕介,毛澤東,赫魯曉夫,王郁琦,張志軍

  引述歷史典籍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貞觀政要)

 
圖1,王郁琦在南京大學演講。網絡圖片
 

  馬英九的智囊王郁琦,首次以行政院的大陸委員會主委身份訪問大陸,與國務院的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會談,並在南京大學(前身是中央大學等)發表演講,被稱為兩岸關係的新突破。

  中央大學是1949年前的名校,1957年在「院系調整」中被除名,與金陵大學、金陵女子大學等改組為南京大學。

  中央大學人才輩出,政界的蔣彥士、李國鼎、杭立武、余紀忠、楚崧秋、謝森中,文學界的徐訏、余光中,哲學界的方東美,教育界的羅宗洛、陸志鴻、莊長恭、虞兆中,學者胡佛、王作榮等,均為中大校友。

  王氏的演辭,北京官方媒體並無發表,南京大學官方網也只有簡短的摘要,但知識界的「愛思想」網全文刊載,並下按語:「王郁琦通過諸多小故事介紹兩岸的差異及民主制度,讓大陸學子感受到台灣社會的諸多優點。」

  王氏從土豆的故事、中央大學校友唐君毅與香港新亞書院,說到中華傳統文化、新儒家理念;從羅家倫的「俠出於偉大的同情」,弘揚人道關懷和孫中山先生的大仁、大義、大勇精神;進而闡述社會現代化與自由、科學、包容、誠信,展現台灣價值體系的「圖象」。


  土豆燒牛肉 是修正主義

  王氏的演講,從24年前在新加坡大學生辯論比賽和「土豆」,打開了話匣子。

  1990年,他以台大學生辯論隊主辯人身份,與南京大學隊對壘。提到「彼此陌生」中聊起土豆的意涵。他「第一次知道」在大陸上土豆是指馬鈴薯(香港稱「薯仔」),而在台灣是指花生。藉這個小故事,他說出的「體會」是:兩岸「太多隔閡」,要「務實地面對差異」。

  就兩岸的「隔閡」和時代差異而言,說土豆無妨伸延解讀「土豆燒牛肉」。

  所謂「土豆燒牛肉是現代修正主義」,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簡稱共運史)轟動一時的「命題」,源自毛澤東(1893—1976)批判赫魯曉夫(1894—1971)的現代修正主義。

  在中共黨史中,毛澤東把「放屁」填入詞中,是令人吃驚的「創舉」。在1965年秋發表的〈念奴嬌.鳥兒問答〉,有「批赫」之句:「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

  老赫說,蘇聯要走「福利共產主義」之路,人民要享受「一盤土豆燒牛肉的好菜」。毛把土豆燒牛肉視為「資本主義尾巴」,「福利共產主義」是放棄無產階級專政和革命的現代修正主義,指責老赫「放屁」。

  在宣傳他的「革命思想」中,官方媒體稱人民應「以艱苦為樂」,穿衣服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以「堅定革命意志」。

  在1965年的華人聚居之地香港、台灣、新加坡,居民吃一盤土豆燒牛肉,是平常不過的事(在大陸,吃肉得有「肉票」,也未必有吃土豆燒牛肉的消費力)。「土豆燒牛肉」竟有現代修正主義的罪惡,這種社會豈有幸福可言?

  「土豆燒牛肉」的歷史故事,足以說明「時代差距」。所謂差距,第一是指文革結束後的「改革開放」,導致農奴化的人民公社解體,民眾早已可以享受「土豆燒牛肉」之餐;包產到戶替代人民公社的「集體化」,恰恰證實毛的「試看天地翻覆」(戰勝修正主義向共產主義邁進)落空。

  第二是指大陸的某些觀念、民生的改變,讓兩岸有對話、交流的空間。


  錢穆唐君毅 揚人本精神

  王郁琦從新加坡議土豆,談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他提到曾任中央大學哲學系教授的唐君毅(1909—1978),是新儒家大師,與錢穆(1895—1990)、張丕介(1905—1970)等在香港創辦新亞書院,弘揚傳統學術文化。他說,「在中國大陸輕忽中華傳統文化的1960年代」(指文革),唐君毅「在中華文化陷入黑暗長夜時,依舊堅強地相信靈根自植。」

  他引述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1897—1969)的〈俠出於偉大的同情〉,述評人道關懷和普世價值。

  對於台灣的價值觀,他歸納為多元進取、勤奮樸實、誠信包容、群己關係和自由、科學、民主。對於保留傳統文化,他提到「珍惜正體字」和典籍。

  他闡述台灣現代化的經驗:以王道精神、人本精神「邁向公民社會」;傳承傳統文化而「發揮嶄新的創意」,「以軟實力影響世界」。

  對於他的演辭,本欄的印象是演說者會講故事,更擅長從歷史脈絡中表述現實社會的價值觀。他沒有刻意比較兩岸的制度和價值觀,卻讓有思考力的聽眾,從現實生活比較制度和價值觀的差異。

  他迂迴提到文革之禍,觸及漢字的簡體化,表達對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執著,並沒有諷刺大陸現在的政局。但是,演辭發表於大陸政局左轉之際,思考型聽眾對他表述的價值觀,難免有現實生活的「聯想」。


   有思維碰撞 現反諷效果

  中共十八大後,新權要傾向於造神的新權威主義。以「兩個不要」之說,重樹毛澤東的「高大形象」;全面批判憲政論、民間社會論,強化思想意識的控制;又關押維權律師許志永,取締他以和平方式推動的新公民運動。北京有知識界精英稱,這是回到「毛江老路」。

  王郁琦演辭中的自由、民主、科學和王道精神、人本精神、公民社會,與大陸「左局」的「思維碰撞」,令思考型的聽眾有反諷之感。

  保持香港原有的制度優勢,維持兩岸的和平現狀、避免戰禍,是港、台許多居民的期望。

  香港的一國兩制有無前景,台灣與大陸能否縮小制度、價值觀、國民素質的差異,關鍵因素是大陸執政黨走法治之路,在良法、善制、厚德的基礎上,構建現代化文明社會。法治是國家、社會之根本,當政者應以人為本、植根固本,如唐代諫臣魏徵(580—643)云:「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貞觀政要)

 

 

 

附錄:
王郁琦
〈祭國父陵文〉
全文

  民國一百零三年二月十二日,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王郁琦率訪問團,謹以鮮花之儀致祭於國父中山先生之陵曰:

  偉哉國父,領導革命,民國肇建,青天初現。白日當空,光耀神州,年祚永續,薪傳綿延。

  三民主義,五權憲法,方略大綱,以民為本。寶島台灣,一本初衷,繼志述事,紹承履踐。

  兩岸隔海,已逾甲子,九二共識,求同存異。正視現實,民生為念,和平發展,共創雙贏。

  兩岸人民,同屬中華,中山思想,共同資產。力行遺訓,為民謀福,貢獻寰宇,以進大同。

  告慰國父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