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政治 > 改革家:胡耀邦、萬里、溫家寶… > 溫家寶 > 聯合國農民獎 授溫家寶總理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聯合國農民獎 授溫家寶總理
 
丁望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12.10.11,A23版
上網:2012.12.6

 
  關鍵詞農民獎章,三農,三農政策,多予少取,公共品,四補貼,扶貧,農民工
  相關人物:溫家寶,朱鎔基,斯大林

  引述歷史典籍
  
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孔子)
  薄其稅斂,民可使富。(孟子)
  國以民為本,人以食為命/今省徭役,不奪其時。(唐太宗)
 
 
 

  改革家溫家寶總理獲得「農民獎章」。這是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最高榮譽獎,始於1977年。獎章的頒授,是表彰「促進糧食生產、消除貧困」等方面有傑出貢獻者。

  糧農組總幹事達席爾瓦說,中國以佔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養活佔21%的人口,「對全球糧食安全作出重大貢獻」。這是溫氏獲獎的原因。

  中國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古代的開明思想家、政治家,以民為本,重視農業生產、農民疾苦、農村安定。孔子謂:「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孟子云:「薄其稅斂,民可使富。」唐太宗曰:「國以民為本,人以食為命,……今省徭役,不奪其時。」溫家寶自2003年主持國務院以來,對農業、農民、農村實行「休養生息」。這種三農政策的突破,是對民怨和社會危機的正視,也是對古代治理經驗的吸納。


  從費稅改革 到廢農業稅

  溫氏長期參與制定三農政策和農村工作,在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任內(1992—1997),兼任中央農村工作小組副組長(組長朱鎔基)。在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任內(1997—2002,1998—2003),兼任農村工作小組組長。

  2003年任總理以來,他以政治局常委身份兼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接朱鎔基),主持宏觀經濟管理。他又主導國務院的三農政策和三農工作,主持制定一系列的三農政策,有三農工作經驗優勢。

  他的「三農觀」和主導的三農政策,本欄歸納為三大特點:

  一體恤民疾,多予少取;
  二提供「公共品」;
  三教育扶貧,建立並逐步健全農村義務教育體系。

  在「農民獎章」頒獎儀式上,他的演講重申「不懂得農民就不懂得中國」,強調「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會有全國人民的小康」。

  今年5月,他在武漢的中國地質大學(前身北京地質學院為其母校)的演講,就有類似的話:「不懂得農民,不懂得農村,就不懂得中國的國情,不懂得佔全國大多數人口的窮人。」他還鼓吹「學點窮人經濟學」。

  在體恤民疾、關懷窮人和「重農」的理念之下,溫氏主導農村的休養生息政策,從「多予少取放活」和「以工補農」的確定,到惠農政策體系的形成,是三農政策的大轉變。

  休養生息政策的著墨,在於消除苛捐雜稅,減輕農民負擔。具體的舉措是費改稅,把地方官濫收行政費和巧立名目的攤派,裁減為單一的農業附加稅(類似古代的一條鞭法),降低農民的總稅賦負擔。

  2000年,溫氏協助朱鎔基在安徽試行費改稅,2003年就任總理後全面推廣。

  2006年,廢除了農業稅,這是農村改革的新里程碑。

  2008年,全面推行林業產權改革,「集體林地」實行包產到戶。這是繼農田「分田單幹」後的農村產權改革,是「多予少取放活」政策的一部分。


  正視二元化 提供公共品

  溫氏的「三農工作創新」,是公共品下鄉。所謂公共品,是指以公共財政支撐的生產、生活補貼或社會福利保障,也包括公共財政提供的公共設施等。

  在斯大林式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下,城鄉形成二元結構,兩者差異很大,農村和農民極少或幾乎不能享受公共品,卻要承擔農村義務教育、水利工程乃至鄉鎮政府經費的攤派。

  溫氏著力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的「歷史遺留問題」,逐步向農村提供公共品。

  2004年,首次提供種糧直接補貼。2006年,一補貼增為四補貼(種糧直補和良種、農機農具、農業生產資料補貼)。公共財政支付的補貼金額,從2002年的一億元增至2011年的一千六百億元。此外,尚有糧食風險基金、農業保險的補貼。

  2006年,開始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停止部分經費向農民攤派),並全面實施教育扶貧的「兩免一補」(貧窮生免教科書、學雜費用,補助寄宿費,試行於2005年)。

  2007年,向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向農村赤貧者提供「低保」(救濟金);全面推行農村新醫療合作計劃,並提供補貼。

  2011年,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提供營養改善補貼(每人午餐補貼3元)。

  2012年,建立農民工子女「隨遷城鎮」的就學機制。

  儘管不少地方官未盡責甚至貪污腐敗,挪用、侵佔部分公共財政撥款,造成「公共品不到位」、惠農政策打折扣,但農民的負擔確減輕,義務教育和農民工狀況有改善。


  為農民操心 肯承擔風險

  上述一系列三農舉措,是中共中央的「集體決策」(政治局及其常委會的「頂層決定」),由總書記胡錦濤拍板定案,形成胡溫新政的一大標誌。

  儘管政策是「集體決定」,但溫氏扮演的關鍵角色不應忽略。他的「關鍵作用」,在於熱心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關懷弱勢群體、豐富的農村工作經驗和制定政策、主導擬草文件的心得,更在他盡責、肯承擔和「排除萬難」的魄力。

  公共品量化指標(四補貼和低保等)的持續提升,是「溫氏魄力」的體現之一,扶貧標準的大幅提升,更是值得稱道的德政。

  官方的貧困線,2010年是人均年收入1,196元(每月不及100元),2011年提升至2,300元,接近聯合國的人均日消費一美元標準,貧困人口從不及三千萬增至近一億三千萬。這是好大喜功、沉迷「面子工程」的官僚不會去做的「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