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政治 > 貪腐事件 > 薄熙來事件 > 王捕頭平西王 引爆重慶官場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王捕頭平西王 引爆重慶官場
 
丁望

原題:處理捕頭事件 中央地方分歧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12.2.16,A23版
上網:2013.8.28

 

  關鍵詞:王捕頭,平西王,逃跑事件,隱瞞真相,休假性治療

 
圖1,「平西王」與「王捕頭」。網絡圖片

 

  2月6日王立軍出事後,北京等地的網站出現有限度的「自由化」,保王護薄派、揭王批薄派和旁觀派議論紛紛。有人稱王立軍為「王捕頭」,重用他的中共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則得渾號「平西王」。

  「平西王」的意涵,原是平定、穩守西疆者。大家印象最深的平西王,或是明末清初的吳三桂(1612—1678)。因引清入關和三藩叛亂的史實,他的「平西王」有反諷之味。

  當代平西王「擁兵自重」謀反之說,是武俠小說迷的想當然。不過,對於處理王捕頭事件,中共中央與薄熙來有意見的差異。


  王捕頭舊帳 平西王不保

  吳三桂在明末當過錦州(在今遼寧省)總兵,封平西伯。清初為平西王、平西將軍,後來總管雲貴的軍、政,節制雲南、貴州的總督和巡撫(今省長)。他發展個人勢力,《清史稿》稱他在雲貴「驕恣尤甚」。《清代全史》說他培植黨羽,擁有一支精銳部隊;又引《明季稗史初編》,稱他有「不軌之志」。

  薄熙來與平西王有「相似的形象」。一是兩者當官的地區相似,二是薄公子的「重慶模式」、最近「高調訪雲南」和駐軍,令許多人對「藩鎮割據」有憂患意識。

  有人稱他「擁兵自重」,「有可能策動雲南某集團軍」(日前他訪問的14集團軍與其父有淵源)叛亂。此說與現實脫節。

  他雖是西南地區唯一的政治局委員,卻無實際軍權,不可能調動成都軍區管轄的雲南駐軍,「謀反」之說站不住腳。但是,他走訪14集團軍如非事先獲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批准,是犯了政治大忌。

  王捕頭出事,應是在1月。其時,他與平西王似有爭執。2月2日,重慶市政府宣布他不再任市公安局局長,專任副市長,並調整分管範圍,從政法系統「要害部門」,「調整」為科、教、體、環保和文史等,權力含金量大降。

  王捕頭與平西王決裂,薄公子未為他打保票(也保不了)。他在2月6日「投奔」成都美領事館,尋求老美庇護,避免遭平西王殺害,這是心虛下的一場賭博。


  避逃跑事件 揚五年政績

  對於處理王捕頭「逃跑事件」,中共中央與平西王有分歧。首先,是關於事件的定性。

  在平西王主導下,重慶市隱瞞真相,不提王捕頭進入美領事館,2月8日市政府發布的消息,稱:「王立軍因身體不適在接受休假式治療。」又有人在網上發表所謂重慶第三軍醫大學醫院的診斷書(第二天醫院指是偽造的),稱王立軍患憂鬱症,試圖以「神經失常」為他投奔老美辯解,迴避平西王的「責任」。

  中共中央的定性是:王捕頭事件的「要害」是私自進入美領事館,這是「嚴重的政治事件」。2月9日,外交部奉命發布消息:「重慶市副市長王立軍於2月6日進入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滯留一天後離開。有關部門正在對此進行調查。」這是否定「休假式治療」之說。

  中央與地方的意見差異,還在於「輿論宣傳」。前者持有限度的「開放」取向,開放網絡訊息和網絡討論;後者則持「減負」取向,在重慶市的媒體封鎖相關訊息,減低王捕頭事件的負面影響,著力宣揚重慶模式和5年「輝煌政績」。

  在王捕頭出事後,重慶市黨報發表〈平安重慶:從斬斷黑惡開始〉等,意在以「打黑政績」轉移社會對王捕頭事件的視線。

  更為強勢的「輿論攻勢」是:8日至13日,重慶一把手在訪問雲南、會見加拿大總理哈珀的講話,在市委常委會議的講話,都大談重慶政績,突出「全國率先」或「位居全國前列」的紀錄,包含GDP連年增長超過15%(居31省市首位),財政收入年均增長40%,外貿從2007年(汪洋調離重慶到廣東)的74億增至去年的350億美元。他會見人大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周鐵農(13日),又重複了這些數字。給人的印象,是處處與汪洋比數字。

  傳媒還大讚重慶唱紅歌「唱到香港」,「唱紅香港,轟動全城」。  


  中央機關報 評政績注水

  非常有趣的「巧合」,是《人民日報》於6日至13日發表系列評論,以「評論員」名義評「換屆之際德政」。它論及「一個領導幹部是否有德政」,要看「是真心擁護,還是虛與委蛇;對中央決策部署是認真執行,還是陽奉陰違」,能否「正確處理……真與假、虛與實」。它又說:「倘若熱衷表面文章,大張旗鼓弄虛,花團錦簇作秀」,就會「讓人民喪失信心」。

  它還提到:「一些地方和單位,說假話、辦假事、造假數字、搞假政績的現象不少。比如……報喜不報憂……大吹大擂進行數字注水。」

  《人民日報》的評論,不是針對某一個省、一個市,但網站的留言和文章,把它與重慶「天天說政績」對照閱讀,發出「似曾相識」之嘆。

  有趣的「巧合」,還在於北京官方媒體13日透露,31省公布的2011年GDP總和為518,000億元,比國務院統計局公布的數字多46,000億,超出約10%。GDP增長率最高的,是重慶和天津(16.4%),遠高於全國的9.2%。

  「輿論宣傳」的差異,暴露中央政令難以暢通,一些地方以「模式創新」等藉口,玩「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貓鼠遊戲。難怪《人民日報》要議論中共十八大前的「德政」。

 
  (本文上網前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