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文藝與歷史文化 > 歷史文化 > 天蒼蒼分三類 水滔滔思天道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天蒼蒼分三類 水滔滔思天道
 
丁望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08.6.25,第11版
上網:2013.11.2
字數:原文1,798,上網1,911

 

  關鍵詞:天蒼蒼,水滔滔,雨雪,大地震,大水災,天道,天意,天志,天命,天人合一

  引述歷史典籍、古典詩詞: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軒而飛光。(江淹.別賦)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樂府.敕勒歌)
  有夏昏德,民墜塗炭 / 殖有禮,覆昏暴。欽崇天道,永保天命。(尚書.商書.仲虺之誥)

 
 圖1,天,或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指自然景觀、自然現象,是芸芸眾生頭頂上那個無垠的天空。圖為晚霞,丁望攝影,2010年7月9日。

 

  雨雪、大地震之後,是南方各省的大水災。「五十年一遇」或「百年一遇」的洪水,正擴大災害;水滔滔、波濤急,釀成災民四千多萬。

  一個接一個自然大災害,衍生「談天」之熱。在北京、上海或香港的報紙和網站,從天災、人禍到天譴之說都引起爭論。

  天,或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指自然景觀、自然現象。是芸芸眾生頭頂上那個無垠的天空,是蒙古草原的景象:「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南北朝樂府.敕勒歌),是南朝.梁.江淹(444—505)描繪的「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軒而飛光」。

  第二類,神話中的天堂、神仙的極樂世界。

  第三類,古代君王、政治家、諫臣、文人附加意涵的「天」,這是他們對自然現象與政事交錯的詮釋;「天」超越「自然原型」,成為有意志力、能影響人類的神秘力量。


  1.天意天命 君權受天之授

  天,是中國古代思想史和哲學史中的重要命題,從孔、孟之前的經典《詩經》和《尚書》,到唐、宋以降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都有對天的詮釋。根據他們的詮釋,本欄把第三類的「天」,歸納為三種意涵:天意、天志、天命和天道、天助,天災和天怨、天怒、天譴,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本文解讀第一種意涵。

  在中國古代,秦朝(公元前221—前207)以前的國君,秦以來的皇帝,均有君權(皇權)天授之說;暴君的覆滅、新君的登位,都是天意、天命。

  《尚書》謂:「有夏昏德,民墜塗炭,天乃錫(賜)王勇智,表正萬邦,纘禹舊服……奉若天命。」(商書.仲虺之誥)這是針對夏朝興亡、商湯替代夏桀的評論:夏桀暴虐、昏亂德行,民眾深受塗泥炭火之苦,上天於是賜予商王成湯(天乃錫王)勇氣和智慧,商湯表率於四方,繼承大禹(夏朝的先祖)過去的事業和德政(纘禹舊服),順從上天的授命。(按北京官方「夏商周斷代工程」新的劃分,夏朝自前2070—前1600,商朝自前1600—前1046,西周自前1046—前771)

  對於商湯取代夏桀,《詩經》云:「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頌.玄鳥)

  商朝末期,商紂暴虐,文王建周國,《詩經》云:「有命自天,命此文王。」(大雅.大明)

  在詩、書之後的歷史典籍,對天意亦多有述評,如《左傳》謂:「天方授楚,楚之贏。」(桓公5年)


   2.與民共舞 佑民監觀四方

  在古代「天論」中,虛擬化的「天」,是人格化的人間主宰者。主宰者確立權威地位的因素,本欄的解讀是:一是有清晰的是非之辨、善惡邊界,二是「與民意共舞」,三是能「監觀四方」。

  天道的意涵是甚麼?《尚書》謂:「殖有禮,覆昏暴。欽崇天道,永保天命。」(商書.仲虺之誥)「上天孚佑下民,罪人黜伏。」(商書.湯誥)

  《中庸》云:「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第20章)

  《左傳》曰:「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上思利民,忠也。」(桓公6年)

  說天道有清晰的善惡邊界,是指天的意志是扶助(扶植)行禮義者、覆滅昏庸暴虐者(殖有禮,覆昏暴);遵循天道,一是要忠於民眾、為民眾謀實利(上思利民),二是要對天命守誠信。

  上天既信賴、庇佑民眾,又懲治、罷免當政暴虐的罪人(上天孚佑下民,罪人黜伏),豈不是「天道與民意共舞」?

  上天不只有授予君王治理國事的權位,還監察權力運行,看他有無侵害民眾利益、違背天道。《詩經.大雅.皇矣》云:「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偉大的上帝,對下界洞悉明察,監察觀看四方,尋求安定民眾之所在)

  上天既然有善惡邊界,又能「監觀四方」,敬畏上天、遵循天道,便成為執政者的行為規範,故孔子曰:「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論語.八佾),孟子說:「成功,則天也。」(孟子.梁惠王,下);西漢皇族、諫臣劉向謂:「以和致和,獲天助也。」(漢書.楚元王傳)

  天道的要素是:恤民、祥和、節制(約束權力和欲望)、誠信。

 
圖2,南方大水災。網絡圖片。
 

  3.制度設計 君王權力制約

  以當代政治學和環境生態學的視角,重新詮釋中國古代的「天論」,所謂天意、天命或天道,是古代的制度設計。

  古代的執政,權力集中於君王。除了儒家的道德觀寄望當權者自我約束之外,諫臣的職責也有制約君權的功能。

  「天論」中的天道,以天命的「外衣」,讓取得王位者有當代政治學中的合法性、正當性和民意認受性;他們的「受天命」,與農民暴動領袖宋江等的「替天行道」一樣,樹立「執行天意」的形象。

  天道也有對王權的約束機制。這包含上天的扶助或懲治的裁決權,「監觀四方」的監察權。此外,天道也有人與自然和諧的期望,這就是當今的可持續發展觀。

  當然,天道中的制度和道德規範,約束力相當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