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經濟 > 環保與應對氣候變化 > 環保偏遇亞文革 劈柴事件現霧霾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環保偏遇亞文革 劈柴事件現霧霾
 
丁望

原載:信報月刊,2015年4月號,頁82—85
上網:2017.7.23
字數:原文5,313,上網5,553

 

  關鍵詞:PM2.5,霧霾,環保,劈柴,沙塵暴,生態環境,污染,藍天,話語權

 
圖1,北京特色「風景」——霧霾與口罩。網絡圖片。
 
  難見到白雲 有劈柴事件

  在北京、香港,難得見到藍天白雲。北京的天氣比香港更差,PM2.5(細顆粒物,香港稱懸浮粒子)肆虐,居民囚困於灰濛濛的霧霾(灰霾)中,健康、生命風險大增。

  對藍天白雲的失落感,令人「回到從前」:或是回想藍天白雲的晴朗日子,或是尋找古典詩詞中美好的自然景觀。仿佛聽到唐代詩人李白的「楚山秦山皆白雲,白雲處處長隨君」;仿佛神遊東晉南朝謝靈運的「白雲抱幽石」之景,再觀賞清代魏源描繪的「遙空蔚藍闊」。

  「回到從前」,只是對藍天白雲、青山綠水的眷戀,北京記者柴靜的環保紀錄片《穹頂之下》,卻讓大家回到社會現實,面對PM2.5的傷害、霧霾的威脅,尋找修復環境之路。它述評霧霾的形因、環境生態惡化背後的大型國企和既得利益集團,發出民間的環保維權訊號。

  100分鐘的紀錄片,於2015年2月28日在網絡播映後,以點擊率高而產生轟動效應,並獲環保部長等官員善意的回應。但是,在「亞文革」的政治生態之下,一夜變臉是「新常態」,3月8日或7日,影片被封殺;官方和極左派、極毛派「強亮劍」劈向柴靜,把影片扯到勾結西方勢力、為國際資本集團效勞,此即所謂「劈柴事件」。

  從讚賞到圍剿的急轉彎,是令人困惑的政治霧霾。本文分析霧霾之禍的政經因素,《穹頂之下》的環保理念,一夜變臉背後的權力和利益交纏。


  PM2.5濃度 超世衛標準

  霧霾和PM2.5並非新話題,自2011年以來就漸漸熱起來。當時,秉持科學發展觀的溫家寶總理,主導減排(減少污染物排放)和應對氣候變化,部署加強沙塵暴和霧霾的治理,制訂了〈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2011年12月國務院第42號文件,「十二五」指2011—2015),一些城市開始試測PM2.5,後來逐漸建立PM2.5監測站【註1】。

  能見度低、空氣污濁、令人有「嗆」感的霧霾,是大氣污染的產物。造成霧霾的主要污染物是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臭氧(O3)等。


  近年,國務院環保部的空氣質量指數(AQI, Air Quality Index),以這些排放物測算。

  PM2.5是霧霾元兇,它的形成與燃煤、汽車排放、重化工業的排污有關。

  按世衛組織(WHO)的國際標準,PM2.5的濃度(微克/立方米)應在25以下,中國大陸現行的國標(國家標準)是75(香港、台灣另有標準),2017年預期的標準是60(表2),2030年的遠期標準是35。

  2011—2015年,大部分工業城市的大氣、水源、土壤污染都重,霧霾天氣佔全年的比重大,PM2.5的濃度大都超標。

  北京市號稱首善之都,居民卻深受沙塵暴和霧霾之困。2013年,PM2.5的年均濃度接近90,遠超國標;中部工業城市武漢、宜昌、鄭州和西部新疆的烏魯木齊等,PM2.5的濃度更高;華北京津冀周邊工業城市石家莊、保定等,PM2.5的肆虐更甚。


  環境污染重 霧霾風險大

  2014年,華北有過大面積霧霾,面積143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國土總面積960萬平方公里的15%;其中,重霧霾面積81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廣東省面積的四倍半。

  京津冀和長三角、珠三角,環境污染較重。京津冀及其周邊的PM2.5濃度特別高,霧霾的天數多。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官員直言:「以前是求不餓死,現在是求不嗆死」(按:1958—1962年,毛澤東發動大躍進「加快過渡到共產主義天堂」時,超過3000萬人餓死)。

  PM2.5的肆虐和霧霾迫使居民常戴口罩,大大增加呼吸道疾病患者,也加劇肺癌等疾病的風險,導致許多人「早死」。據北京、上海、廣州、西安四個工業城市的研究測算,2013年1月的霧霾,導致1416人「早死」。【註2】

  科學院院士、曾任衛生部部長的陳竺,於2012年在國際醫學名雜誌《柳葉刀》(The Lancet)發表研究報告,稱因室外空氣污染而「早死」的人,中國年均35—50萬。 


  高排放污染 損生態環境

  霧霾之禍的根源之一,是工業廢水、廢氣、廢物和長期排放污染。中國大陸高排污居全球首位(不含港台澳數據),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早就居第一位。汽車和建築、家居裝修污染,也不可忽略。

  長期的高污染,關乎毛澤東「一邊倒」搬用蘇聯斯大林工業化政策。其工業化取向,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特別是高耗能源的重化工業,又以「鋼鐵為綱」為產業發展路向,能源則以煤炭的比重(長期超過70%)最大。這種產業、能源結構,導致日益嚴重的大氣污染,也衍生水源、土壤污染【註3】。

  工業化政策的偏失、各級官員好大喜功的長官意志和GDP亢奮,加劇資源和環境生態的破壞,出現「三高三低」之害:高耗原材料,高耗能源,高排放污染;資源利用率低,產品質量低,經營效益低(另稱產業鏈低端)。


  工業污染,日益加劇的農村污染(農藥、化肥等),生活、醫療廢物的污染重,使環境生態更加惡化,大氣、水源、土壤深受污染。


  地方保護傘 燈下黑現象

  胡溫新政期間(2003年3月至2013年3月),國務院有一系列治理環境的政策、規劃,減低了某些污染物排放,但環境保護仍是脆弱的一環。

  不少部門、地方官員,未盡執行政令治理環境之責,不少大型國企維護既得利益消極抵制;有地方官充當國企、私商違法排放的保護傘,各地都有「燈下黑現象」:白天喊環保,晚上偷排污。

  國務院環保官員說:「一些企業晝夜不停、肆無忌憚地向大江大河排污。」【註4】《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實行黨政領導幹部問責的暫行規定〉的通知》(中辦﹝2009﹞25號文件),未能產生有效的約束力。

  李克強主持內閣後,續推動環保治理,但仍面對地方和大型國企的障礙。環保部副部長翟青提到2013年「總量減排任務完成得不好」,「一些企業弄虛作假,偷排偷放」,對幾家石化類大國企有處罰措施。【註5】  

 
 圖2,柴靜對霧霾的關注、《穹頂之下》的上網,迅速獲得善意的回應,環保意識強的官員、渴望藍天的觀眾表示讚賞。網絡圖片。
 

  先讚後劈柴 宣傳陰謀論

  官方央視前主播柴靜,對霧霾之禍早有了解、調查,2013年出版見聞錄《看見》,觸及其故鄉山西全省煤炭產業和環境污染,也涉及山西省臨汾的黑磚窯黑奴事件。

  我把《穹頂之下》定位於霧霾的科學普及紀錄片,也是關於環保的政論片。

  其優點之一,是對北京、山西等重污染區的實地調查,訪問與環保有關的官員、學者(包括外國),有霧霾的場景和一系列數據。

  優點之二,是尊重事實,既述評霧霾形成、環境污染背後的產業政策、產業結構,也有理性的討論,喚起民眾環保和維護健康、生命權的意識。

  優點之三,是不迴避某些體制弊端和阻礙環保的利益集團,特別是石油、煤炭類的大型國企和私商。

  柴靜對霧霾的關注、《穹頂之下》的上網,迅速獲得善意的回應,環保意識強的官員、渴望藍天的觀眾表示讚賞。


  上任不久的環保部長陳吉寧,公開讚揚柴靜對關注環保的善意。許多人期待這部片,能促使當局切實推進環境治理。

  回應和讚賞很快引來官方維穩機構的「劈柴事件」。據北京政界消息,在權力金字塔頂的指令下,中宣部封殺紀錄片;接著,黨媒和極左派、極毛派的文章以「強亮劍」的姿態圍劈柴靜和紀錄片。有人稱「柴靜舞劍,意在國企」,有人則有「柴靜的後台老闆是誰」之問。

  「劈」(劈柴)者迴避或否定《穹頂之下》的環保理念、民眾環保維權的保障,宣傳文革常見的陰謀論。

  「劈」的著力點之一,是柴靜抹黑中石油等大國企,企圖動搖國企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為西方資本集團造勢。

  「劈」的著力點之二,是追查柴靜拍紀錄片的財政、政治後台,柴靜在片中訪問了不少西方環保官員、學者,又向西方機構、基金會、知名人士致謝,被「上綱」為與西方勢力勾結,直接或以影射方式指責柴靜背後的「西方陰謀」。


  官員大角力 涉民眾參與

  在「亞文革」之下,「劈柴事件」的發生不足為奇。在事件的背後,或有黨政官員在博弈。

  國務院特別是環保部環保意識強的一些行政官員,對社會各界參與環保持較開明、開放的取態,對一些大型國企違法排放或消極抵制環保法規不滿;他們又因政令不暢而有「無力感」,期望民眾多關注環保違法行為,從而產生治理環境的順推力。

  2015年3月2日,環保部資深副部長潘岳受部長委託,通報新環保法(修訂文本於2015年1月1日生效)執行情況,轉達部長對環保民意的重視:「支持全社會力量與環境違法行為作鬥爭……營造強大的輿論聲勢,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環境保護,積極監督環境領域及企業違法違規行為。」【註6】

  環保學者也有相同的觀點。有人提到「很多人通過侵害環境積攢財富,卻讓社會承擔環境成本」,部分民眾「成為環境公平失衡的犧牲品」;他們認為,要認真執行環保法規,也讓民眾參與環保監督。

  《穹頂之下》剛上網,環保、公共治理類的官員和學者表示歡迎、讚賞,關乎上述法治觀、民眾依法參與觀,但不會是刻意與黨方宣傳、維穩官員「對著幹」。

  有高層官員和維穩系統官員,則對民眾參與環保維權頗有戒心。

  《穹頂之下》的播映,對民眾的環保維權意識有「提振」之效。自稱「一群關注霧霾危害的母親」,在北京等地發起三八和平請願:「還我藍天:婦女節口罩集會」。

  其聲明稱:「柴靜女士《穹頂之下》揭示了霧霾和各種環境污染損害了億萬人的健康。由霧霾導致的癌症和其他致命疾病將集中爆發,造成大規模死亡,大部分將是未成年人。清除霧霾,迫在眉睫,還我藍天,從我做起,保衛健康,保衛子孫後代!」

  請願的訴求是:「1為所有受霧霾影響地區的學校安裝空氣過濾設備;2為所有因環境污染而致病的患者提供免費救治並發放生活補貼;3責成污染企業對受影響的周邊居民賠償經濟損失;4監測環境污染公開透明,全民參與;5為所有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檢測血鉛含量,為所有血鉛超標者提供免費治療。」

  北京、廣州的三八請願未成事,陝西西安、四川樂山、廣東東莞卻有零散的關注霧霾請願。

  這種群體抗爭行為,成為宣傳、維穩機構封殺《穹頂之下》的藉口。

 
圖3,柴靜的環保紀錄片《穹頂之下》的畫面。
 

  領航話語權 絕對權威性

  「劈柴事件」的發生,是因《穹頂之下》觸動能源既得利益集團,特別是「一企獨大」的大型國企和山西煤商;也涉及利益集團和環境污染背後的官商勾結、權錢交易。在兩會的分組發言中,有國企要員十分強調國企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主導地位。有人指柴靜「攻擊中石油」,鼓吹市場自由化,意在「破壞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劈柴事件」之必然發生,在於柴靜犯了政治大忌,對「亞文革」的認識或不足,對政治霧霾的了解似不深。高舉毛紅旗造神,是「亞文革」的一個特點,黨方宣傳的主旋律,是突出「領航者」的絕對權威。柴靜讓《穹頂之下》上網形成的轟動效應,挑戰了「領航者」的話語權和絕對權威,官方自然不讓她為霧霾發聲形成民間的話語權,並繼續讓傳媒發酵。

  在封殺《穹頂之下》時,有政要在兩會會場,發表支持國企發展之說。「劈柴事件」,又涉及民間社會的敏感話題。中共十八大後政局左轉衍生「亞文革」的標誌之一,是官方強化對思想意識的管控,在知識界展開大清查,批判憲政民主、民間社會和普世價值論,加強監管或取締非政府組織(NGO)。

  柴靜以民間的姿態,以紀錄片揭露霧霾背後的種種,又以民間傳播方式建立《穹頂之下》的社會影響力,表達了民間參與、環保維權的公共治理觀念,觸及自由、平等、珍視生命的普世價值。這種民間環保維權活動,是在「黨領導一切」的嚴控軌道之外,自不會有可持續的空間。

 
 

 1,丁望:馬年盼藍天白雲 不再困於PM2.5,信報月刊2014年月2月號,頁94—97。
 2,人民日報2015年1月31日,9版。
 3,丁望:改變粗放模式 應對PM2.5,信報月刊2014年3月號,頁22—26。
 4,新華網2007.7.4。
 5,中國政府網2014.2.11。
 6,
http://www.mep.gov.cn/gkml/hbb/qt/201503/t20150302_296322.htm
 
 表1,與環境生態相關的數據(2014)
 表2,關於霧霾的數據(2013)
 

 

 

 

 

與環境生態相關的數據
(2014)
表1


關於霧霾的數據(2013)
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