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香港、台灣熱點 > 雙非困擾 > 香港沒有明天?(2)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香港沒有明天?
──從人口政策的缺失到雙非婦的困擾(2)
 
丁望

原載:信報月刊,2012年4月號,頁74—77
上網:2014.4.18
字數:原文7,596,上網7,682

 

  關鍵詞雙非婦,雙非嬰,人口政策,粗放型,兩地邊界,模糊化,人口老化,長官意志

  引述歷史典籍:

  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中庸)

  政令不明,舉錯不時,本事不理,夫是之謂人祆。(莊子.天論)

 
圖2,2013年,雙非學童引發的北區幼園學額不足問題。網絡圖片。

 

  4.輸入型貧困:外來貧困族 多依賴綜援

  粗放型「外來人口政策」的第二個缺失,是吸入大量低端勞動力,形成輸入型貧困,導致香港「扶貧」的無底洞。

  貧富懸殊和「扶貧」,是近年香港的熱話題,許多人把貧富懸殊稱為香港「深層次矛盾」。環顧全球,貧富懸殊是普遍的社會現象,其形因大都與利益分配失衡有關,官方向大財團、既得利益集團實施利益傾斜政策,吏治腐敗的地區則有官商勾結合流之弊,民眾未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香港貧富懸殊的主因一樣,但輸入型貧困亦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官方的調查顯示,外來人口領取綜援、申請公屋的比例甚高。「人口報告」透露,1999年3月至2002年12月,全港領綜援者增幅22%,其中「新來港人士」(指居港未滿七年)增幅高達51%(76頁)。2002年12月,領綜援的「新來港人士」近七萬人,佔領綜援總數的一成半。

  低知識、低技能、無家底、失業風險高(或還有生育過多之失),使許多外來人口缺乏「脫貧」動力,成為長期依賴公共財政援助的「免費午餐族群」。《信報》的「林行止專欄」,曾發表系列評論,論析長期提供綜援的弊端,這是值得官方深思的社會危機。


  5.邊界模糊化:公共品外流 社會不公平

  粗放型「外來人口政策」的缺失,還在於居民與非居民的邊界模糊,公共資源大量「外流」,導致權益與義務的失衡,新的社會不公平積下民怨很深。

  永久居民與非居民的邊界清晰,是國際通行的規劃。在兩個邊界之下,居民與非居民的「差別待遇」,關乎權益與義務的平衡,任何社會成員都要盡公民的一分責任(如納稅),也可享有公共財政向合法居民提供的「公共品」(義務教育、公共醫療服務、社保等)。

  在「外來人口政策」中,兩個邊界模糊。一是官方以「酌情」為由,向居港未滿七年者提供綜援等,二是讓雙非婦佔用香港的公共資源,既向這類「旅客」提供含有公共財政補貼的接生、醫療服務,也讓「旅客」身份的嬰兒與香港居民同享公共資源。

  公共財政的「外流」(流入外來人口、旅客),侵佔了全體港人共同創造的公共財富,也加劇社會的不公平。雙非婦黑色產業鏈(包括偷運雙非婦入境的中介公司)的形成,非法、違章的闖關和賴帳等,更衝擊香港的秩序文化;有人表示,這是無法接受的庸治。


  6.雙非婦闖關:午餐的引誘 預期利益大

  免費午餐的引誘、香港居民身份的「利益預期」,將增加外來人口對香港社會的衝擊,雙非婦造成的公共財政負累將加大。這是「外來人口政策」的另一缺失。

  中國大陸的國民經濟,長期持續高速增長。近幾年,官方增加對三農的投入、提供「四補貼」,改善城鄉民生(包括社會保障),2011年的人均GDP,首次破五千美元大關(香港、台灣分別超過三萬、二萬美元),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小康景象。

  在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之下,城鄉、工農、地區的差異仍大,大部分農村的經濟比較落後,農民收入低:人均全年純收入中位數6,194元(2011年),月均516元;其中,低收入戶的人均年收入2,535元(2010),月均211元。

  2011年的貧困線(溫飽線),由2010年的人均年收入1,274元,大幅提升為2,300元(按2010年不變價),絕對貧困人口達1.2238億(佔農村總人口約19%),比2010年(2,688萬)增加9,550萬。足見原來的貧困線太低,掩蓋了農村貧困真相。

  新的貧困線,略低於聯合國的低標準(人均每日消費額一美元);如按聯合國的低標準,赤貧人口達1.5億(佔農村總人口23%)。

  農村貧困,義務教育管理不善、鄉村官吏和學校濫收費用、計劃生育類的罰款重,使許多農村居民有「去香港脫貧」的訴求。預期的免費午餐每人就有三幾千港元,遠比在鄉下月入二百的窮日子好得多。能「找門路」扶老攜幼定居香港者,「月入」一、二萬港元大不乏人。這是香港官方要正視的社會危機。

  預期香港官方提供的免費午餐,雙非嬰取得居留權的「預期利益」,對急於「解決溫飽」或扎掙於溫飽邊緣的貧困族群,是很大的誘惑力。

 
表5,中國大陸民生數據(2011)    貨幣:人民幣
 
   7.法律爭議大:拒九九釋法 涉違基本法

  官方的「外來人口政策」,特別是讓雙非婦來港產嬰、雙非嬰享有與本港居民相同的公共醫療服務,是有法律爭議的舉措。

  3月1日發表於《信報》之拙文〈權力尋租現象 考驗香港法治〉,觸及這種爭議:「依據基本法158條,基本法的解釋權在人大常委會。常委會在1999年已有涉及雙非嬰的釋法,港府不採取與釋法相符的行政措施,是刻意抗拒這項釋法嗎?為什麼不能依據釋法消除雙非婦的包袱,減少公共資源的外流而釋放民怨?」

  特區政府於1999年提請人大常委對基本法24條關於「永久居民」定義解釋(以下稱「九九釋法」),人大常委會釋法之後,特區政府於2001年後對雙非婦、雙非嬰的種種,實質是讓「九九釋法」失去效力,這是不是牴觸了基本法?頗值得關注。

  2001年7月,終審法院對莊豐源案的裁決,與「九九釋法」牴觸,這是人大解釋立法原意與司法對基本法「理解」的分歧。但是,特區政府對於「九九釋法」可否「不當一回事」?基本法48條2款規定,特首「負責執行本法」(指基本法),158條則規定,「本法的解釋權」屬於人大常委會,按照這兩條,特首不執行「九九釋法」,豈非是失職?

  3月10日,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律師在《信報》發表的〈雙非孕婦來港產子的問題〉,認為基本法授予人大常委會釋法權,「特區政府應維護人大常委會的法律解釋權的合憲性、嚴肅性和權威性。」

  在「一國」屋簷下,在基本法的框架下,特區政府是不能把「九九釋法」含糊化、白條化(不依法行政),從而維護雙非婦(來港產嬰常態化),意圖變相讓雙非嬰合法化(事實是已享香港居民權益,如醫療、綜援)。


  8.雙非嬰亢奮:靠長官意志 缺乏正當性

  雙非婦和雙非嬰,是「長官意志」的產物,沒有港官的「默許」,何來雙非婦湧入?這種「默許」的舉措,如前面的論述是基於「扶老」的假定。

  這種假定缺乏科學的推論,如果雙非嬰日後成為「啃公族」(吃綜援住公屋族群),納稅能力甚低或「零」,「扶老」的假定豈非落空?在把雙非嬰視為「扶老寶貝」的亢奮之下,未慎重考慮機會成本和社會風險。據3月9日電視台的專題訪問,公共醫療資源受到的侵害日趨嚴重,在某些醫療部門(如兒科深切治療部),香港居民面對的缺床位、延遲治療乃至生命風險更甚。政府實際成為雙非婦、衝關者和黑色產業鏈的「保護傘」(或縱容者)。

  這種對社會影響廣泛、可能造成幾代後人負累的舉措,並沒有公眾諮詢的程序,缺乏社會認受性和政策的正當性。在危機凸顯之後,港官仍一意孤行,漠視香港居民的權益,醫護人員承受的壓力,導致民怨沸騰,政府的公信力極度衰弱、公權力受到質疑。


  9.思緩解危機:可加也可減 堵截雙非婦


  「外來人口政策」造成的社會負累、留給後代的風險,是無法迴避的社會危機。

  緩解危機之道,一是正視並改善單程客數量與產業空洞化的失衡。早在九十年代,作者就論述這種失衡。2001—2004年,作者在《信報》評論版發表多篇短評(收入《香港大論戰》,199—222頁),論及接納單程客要量力而行,構建名額可加可減機制,面對產業空洞化的困境要削減名額。現在,作者仍持「可加可減」觀。

  單程客配額的確定權在北京當局,但基本法規定港方有意見參與權:「人數由中央人民政府主管部門徵求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後確定」(22條)。港官應負表達意見、協商之責,緩解香港就業和社會福利開支的壓力。

  雙非婦和雙非嬰的治本之道,是依據基本法回到人大常委「九九釋法」的軌道,毫不含糊地宣布雙非嬰沒有「當然的」居港權,不是法定的香港永久居民。當務之急,是取消2013年的雙非婦產床配額,展開全面的公眾諮詢,再依據民意決定下一步行政措施。

  10.負責任政府:兼聽和納諫 慎乎所不睹

  在「一國」的屋簷下,香港原有的社會制度是否能五十年不變,香港能否維持制度優勢、創造後人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要素之一,是有能承擔、負責任的政府,善治的政府。

  有承擔的政府,自應了解和正視民情、民意,邊界清晰、守法、勤政又能兼聽、納諫,慎思政策的得失,如《中庸》云:「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荀子•天論》議論「政險失民」,頗值得當今從政者深思:「政令不明,舉錯(措)不時,本事不理,夫是之謂人祆(妖)。」
 

 主要參考文獻:

 1,《人口政策專責小組報告書》,香港特區政府,2002。
 2, Helen F. Siu、Agnes S. Ku, 《Hong Kong Mobile – Making a Global Population》,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8.
 3,梁愛詩:〈雙非孕婦來港產子的問題〉,信報2012.3.10,A17頁。
 4,吳靄儀:〈人口政策與法律框架〉,明報2012.2.16,A32頁。
 5,周永新:〈雙非孕婦奪港資源?〉,信報2012.2.23,A16頁。
 6,丁望:〈香港應截超生游擊隊〉,信報2011.5.5,A21頁。

 
香港沒有明天?(1)

 

 

 

雙非嬰數量
表1

 

香港人口普查數據
表2

 

「人口報告」預測的人口
老化和扶養率下降勢態
表3

 

15歲以上新移民教育程度
表4

 

中國大陸民生數據
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