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望
原載:信報月刊
2012年9月1日9月號(總426期)
頁62-66
上網:2012.11.11

江蘇經驗:從三農到南京
1990年,40歲的李源潮由團中央調入中共中央對外宣傳系統,工作了6年;2006年轉到國務院文化部,當了4年副部長和黨組副書記。這10年,是他在政壇的「徘徊時段」,有些失意。
前6年,他先後任中共中央對外宣傳領導小組第一局局長,1993年升任副組長(相當於副部長),在這一年11月,機構名稱改為中共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簡稱外宣辦),又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簡稱國新辦 ),他一直擔任副主任。
外宣辦和國務院文化部,是中共中央宣傳部嚴控的機構。在極左派主持外宣辦之下,李源潮的「話語權」很小;在文化部期間,則受到利益派系的排擠。
2000年9月,李源潮調任江蘇省委副書記(書記回良玉),次年兼任省會南京市委書記。2002年12月,接任省委書記(回良玉已升任政治局委員,2003年出任國務院副總理)。
李源潮調職江蘇省,是踏足地方政壇之始,結束了不甚得意的「徘徊時段」。一方面,他離開政治宣傳、文化系統,開拓管理宏觀經濟和大城市的空間;另方面,他彌補地方資歷、地方黨政工作經驗斷層。
他初到江蘇,主管三農工作,配合主管三農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推動與農業、農村、農民有關的改革,在費改稅、減輕農民負擔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南京市委書記2年任內(2001-2003),他初試管理大城市的滋味。南京是15個副省級市之一,既是工業城市,又有深厚的故都文化基礎。
在南京,他著力於工業結構調整、市政設施的改善,並擴大對港澳台的招商,發展蘇州、無錫、常州的外商投資園區,形成蘇錫常科技產業增長點。這是他從政以來「新鮮」的摸索。
如何利用南京古文化遺跡和「民國舊風貌」,是他並不太生疏的課題。在文化部副部長任內(1996-2000),他對地方文化如秦淮河風貌頗有了解。
他在旅遊、服務業注入古文化、民國風貌的元素,增加了促進消費和爭取台灣遊客的活力,也有強化對台統戰之意。
2002年12月,李源潮升任江蘇省委書記時,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賀國強派副部長張柏林,到南京宣讀中組部的評語:「李源潮……思想敏銳,政策理論水平較高……在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農村稅費改革、農民減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 2 3 4 5 6 7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