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政治 > 政治精英分析 > 中共十八大與權力重組 > 李克強:接任總理無懸念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李克強:接任總理無懸念
 
丁望

原載:信報月刊,2012年8月號,頁46—50
上網:2012.11.11,更新:2014.6.25

 
  關鍵詞精英優勢,關係網絡優勢,團中央,棚戶區改造,保障性住房

  相關人物
:李克強,胡錦濤,胡耀邦,溫家寶,李誠
 
圖1,李克強與夫人程虹(2014年5月)。網絡圖片
 

  唐代孟郊(751—814)詩云:「春風得意馬蹄疾」(登科後)。對於 57歲的李克強而言,2012年倒是「春風得意」時。

  在兩、三個月後,他連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成為第二號人物;明年3月,接替溫家寶任國務院總理。這條接班之路,沒有政治懸念,不存在小道新聞中「搶佔總理職位」的惡鬥。

  中共黨政領導層換屆、選拔和提升接班群,是「有中國特色」的規劃型,與一人一票的選舉大異其趣。

  規劃型的權力轉移制度,包含高層黨政領導職務的預設機制。例如,早在2007年的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屆一中全會,就把習近平、李克強「規劃」為十七屆政治局的常委;預定在5年後的黨政換屆,由他們分別接任總書記、總理。

  在權力轉移的秩序文化中,政治人物精英優勢的強弱,形成升遷或接班的「差序」;其中,是否具備順位優勢,影響「替代」某一退位者的「差序」。精英優勢包含年齡優勢、資歷優勢、系統經驗優勢、政治血緣優勢、關係網絡優勢、族群(民族/性別)代表性優勢、順位優勢等。

  李克強有接任總理的順位優勢,是年齡、資歷、政績、關係網絡等優勢的積累。他的主要政治資源,是有過共青團中央的平台,上層的關係網絡優勢甚強,具備河南、遼寧的地方資歷優勢和政績,也有一些與眾不同的個人魅力。這是本文述評的要點。


   1.團中央16年:改革和人脈

  李克強出身於幹部家庭,這是他的政治血緣優勢。其父李奉三,是安徽省地方官員,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故鄉鳳陽縣當過縣長,後任安徽省政府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

  父親雖然只是副廳級官員,與劉延東、李源潮之父的正省(部)級、習近平之父習仲勛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相差甚大,但也讓李克強的上學、從政多獲「政治信任度」。

  李克強於1982年(27歲)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本科。畢業後從政30年。

  這30年,可分為三個階段:1982—1998的團中央階段(16年),1998—2007的地方階段(9年),2007—2012的中央階段(5年)。

  文革之後的共青團,可粗分為兩大時期,1978—1982的十屆團中央,是新舊交替時期,由1928—1944出生的第三代主導,曾任常務書記的胡啟立、書記的李瑞環,都是胡耀邦(1915—1989)手下的改革大將,後來官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1982年12月共青團十一大之後,團中央由「跨世紀接班群」(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出生者)主導,先後的團中央第一書記為:王兆國(1982—1984,任期,下同)、胡錦濤(1984—1985)、宋德福(1985—1993)、李克強(1993—1998)、周強(1998—2006)、胡春華(2006—2008)、陸昊(2008—)。在1987年以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的改革理念、務實精神,對團中央的影響較大。

  自1982起,李克強在團中央16年,前11年(1982—1993)歷經王兆國、胡錦濤、宋德福「三朝」。

  前11年可分為兩個小階段,1982—1985,他負責學校工作部和學聯的日常工作。這期間,他與學聯的夥伴袁純清,多次來港開展「青年統戰工作」,與香港不少學校的學聯幹事有「歡笑一堂」之緣。

  1985—1993,他擔任團中央書記(相當於國務院司長),協助宋德福分擔書記處工作;又兼任青聯副主席,為主席劉延東的助手之一。青聯是共青團主導的青年統戰組織。

  在團中央的後5年(1993—1998),他是團中央第一書記(相當於國務院部長)。

  在任期間,他推動了一系列「青年工作」改革,著墨於服務型的組織機制。他呼籲各級團組織要「構建團結聯繫青年的新紐帶」,「服務於改革發展的大局」;在城市要帶動青年職工參與國企改革,在農村要帶領青年農民「脫貧致富」。在「服務」的理念下,各地的青年培訓中心和科技示範推廣活動增加了。他又推動以「希望工程」為名的扶貧助學活動。

  他在團中央16年,建立了在新一代從政者的政治基礎,發展了廣泛的人脈。在青聯和學聯中,也有很多想從政的朋友。

  在八九學潮之後,「新海派」(北京政界人稱「江派」)和中央團系,是政壇的兩股力量。前者是長期在上海當官的新一代從政者,在九十年代大量上調到中共中央,在政治局常委佔的比例很大。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後,胡錦濤擔任總書記,中央團系被壓抑的狀況改變,在中央和地方的發展順暢,這與中央團系主要幹部有較廣的地方資歷有關,「新海派」則大都未離開過上海,沒有「上海經驗」之外的地方經驗,相對的精英優勢較弱。

  在李克強的團中央夥伴中,有4人現任政治局委員(胡錦濤和王兆國、劉延東、李源潮),加上李克強共5人,佔25位政治局委員的20%(其中,胡和李克強為常委)。

  在31個中共省委書記中,有7人:安徽的張寶順、四川的劉奇葆、山西的袁純清、黑龍江的吉炳軒、湖南的周強、內蒙的胡春華、江蘇的羅志軍(請參閱表3),佔22%。


   2.
地方黨政界 河南和遼寧

  團中央第一書記的「下崗」年齡邊界,是45歲。1998年6月,李克強快滿43歲時,外放河南任中共河南省委副書記、省長,是當時最年輕的省長。

  2002年12月中共十六大之後一個月,李氏升任中共河南省委書記,兩年後調任遼寧省委書記。

  他在河南6年(1998—2004)、遼寧3年(2004—2007),積聚了地方黨政工作、發展經濟的經驗。

  河南是農業大省和「商品糧基地」,遼寧則是老牌工業大省。在按經濟發展程度劃分的四大板塊中,河南是發展中的中部(包括華中的河南、湖北、湖南、江西,華北的山西和華東的安徽),遼寧則在比中、西部略發達的東北。

  在河南,李氏著力於城市的國企體制改革,加快產品結構的調整,發展「古文化旅遊」;他也關注農村,尤重視穩定糧食生產和供應,發展農畜產品加工業。

  在遼寧,他配合溫家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構想,著力解決資源枯竭型工業城市的產業轉移、工礦區的民生改善。這類城市,包括煤城阜新、鐵城本溪、鋼都鞍山等。

  他也重視遼寧傳統的裝備製造工業基礎,建立瀋陽西部工業走廊、大連的「兩區一帶」,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他在遼寧的政績光環,是「棚戶區改造」。所謂棚戶區,是指老工礦區殘舊的木屋、臨時搭建的草棚式簡陋住房,大都已是危房。在國務院和省政府的財政支持下,他大刀闊斧「拆棚建樓」,在21個月內,把14個城市5萬平方公尺的「連片棚戶」清拆,安置120萬居民入住新樓房。

  這件「民生大工程」,緩解了棚戶區的民怨,凸顯李克強「辦實事」的魄力和能力,更為他「上調中央」添了政治資源。

  除了這件被官方媒體讚揚的「棚戶區改造」,他還有一些改革被忽略,特別是省委機關報《遼寧日報》的改革。

  筆者因研究李克強在政界的崛起,翻閱了多年的《遼寧日報》,發現它的「關注」版與眾不同,涉及社會大眾關注的話題,如沙塵暴等環保危機、農村娃學雜費、平價醫院的「地板價」;還有關注東北特有民間藝術二人轉、東北大鼓、海城高蹺的專題,這是對鄉土藝術的人文關懷。

  儘管《遼寧日報》仍以政治宣傳為「主旋律」,但有一些「社會性」和「人文性」的內容,版面也比較好看,與絕大多數地方黨報的單調、僵硬相比,是難得的「進步」了。


  3.常務副總理:保障性住房

  2007—2012,是李克強的中央階段。在2007年10月的中共十七屆一中全會,他進入權力金字塔頂的政治局常委會,在9個常委中排名第7位。在2008年3月的國務院換屆中,他當上常務副總理,現在處於「見習總理」的熱身階段。

  在9個副總理和國務委員中,李克強分管的工作最廣,包括宏觀經濟、住房保障、食品安全、衛生和人口四大範圍。他兼任的國務院高層議事、協調小組職務,多達10個。最重要的小組由溫家寶兼任組長,第一或唯一的副組長則是李克強,如國家能源委員會,他是唯一的副主任。

  他入國務院後,遇上全球金融危機。他協助溫家寶應對,工作重心在於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產業升級的規劃。

  他主管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和分配,按照溫家寶改善民生的施政取向,興建保障性住房(類似香港公屋)、公共租賃住房(廉租屋)。他特別強調「兩房」的建設,是「重大民生和發展工程」,並再三告誡官員注重質量,防範出現豆腐渣工程。他也情繫「棚戶區改造」,大力推動工業城市老工礦區的棚戶清拆和住戶安置。

  他面對最大的壓力,是食品、藥品的安全風險。毒奶粉、地溝油、工業添加劑混入食品的事件頻仍,令他主持的食品安全委員會及其辦公室(食安辦)疲於奔命。儘管他多次以「嚴查、嚴懲」告誡官員,但食品毒流仍未遏制。


  4.組織能力強 古文有根基   

  李克強兼具地方和中央的資歷優勢,是有承擔、能嘗試模式創新的人,領導能力甚強。

  他升任河南省委書記時,中共中央組織部的評語是:「組織領導和協調能力較強。……思想解放,思路清晰,不驕不躁,慮事周全,……敢抓敢管,敢於負責。」又說他「謙虛謹慎……生活儉樸」。

  他在地方上具有政績,也有民間爭議之處。河南是愛滋病重災區,這是他到任前幾年就有的社會災難,與他沒有直接關係,但對於上蔡縣等地受災居民的上訪,有些壓抑之舉,引起民間的議論。

  在近10年「突飛猛進」的政治精英中,李克強是頗有「個人特色」的一位。筆者訪問過他在北大的同學和參加過青聯的學界人士,他們談到的「印象」是:李氏是勤學而又善於思考的人,學英文、學外國法律,都非常刻苦。他的家庭也很低調,太太專注於西洋文學的研究,撰寫和翻譯了幾本書,沒有許多高幹家庭以權斂財之弊。

  李克強的正規大學教育,以法律學為專業,當官後進修過經濟學。他少年時受過私塾式的教育,有古文的根基,這是他「特別」之處。

  1966年文革爆發後,「停課鬧革命」使11歲的李克強失學。他隨安徽省文史館圖書館管理員李誠讀古文,從《史記》、《漢書》、《三國志》到《唐詩三百首》,他都讀過。

  他在《安徽日報》發表的〈追憶李誠先生〉說:「這種每天近一小時的講解、談論夾雜著議論,持續了近5年之久,幾乎穿越過我的少年時代。」

  近幾年,李克強的演詞、文稿,偶有引述歷史典籍和古典詩詞如《詩經》。在他接任總理演講機會增多後,說不定他是「第二個溫家寶」,常會引述古文,以增強「提示」或告誡的說服力,也增加他作為「思考者」的個人魅力。


  5.擇善的固執 抑樓市炒作

  李氏接班之後,會有怎麼樣的施政變化或「擇善固執」?從近期的演詞、文稿來看,他的「擇善固執」在於調整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他多次表示,要以擴大內需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官方的擴大內需,一是增加公共財政對基建的投入;二是刺激居民的消費需求。擴大內需的政策取向,可帶動服務業的發展、港人相關的投資。這是港人值得留意之處。

  他不放棄對樓市的宏觀調控,十分注重「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抑制房地產的炒作。小道網站所謂「習李上台樓市鬆綁」的「內幕消息」,是想當然。這是港人另一值得關注之處。

  李克強的法治觀念相對強一些,主張「治亂用重典」,尤其是整治毒食品製造、銷售要重判。他接班後,諒會增強以法律手段對付毒食品一類的犯罪。

  李克強的「擇善固執」,還有與溫家寶「趨近」之處:對「文革遺毒」的警惕。

  溫氏多次表示,封建殘餘(似指個人崇拜、個人專權等)和「文革遺毒」,阻礙了深層次的改革。他則在上述的回憶錄寫道:「李先生引出顧炎武寫《日知錄》的開頭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李先生的眼神中,我竟隱約地預感到這個動亂的年代(按:指文革)行將結束。」

  像溫家寶一樣,李克強的演詞、文稿,幾乎不引馬克思、毛澤東語錄,不受僵化教條束縛,這是與習近平的差異。習氏常引述「兩M」。

  李克強的排拒個人崇拜,或多或少受了胡耀邦的影響。胡氏主張一切政策、理論要受實踐檢驗、尊重事實,並全面改革。這就是他多次說的「做徹底的唯物主義者」。

  胡氏也批毛澤東的「晚年錯誤」,呼籲不神化個人、「不搞個人迷信」。

 
表1,李克強從政前後經歷
表2,李克強現任職務(2012.7)
表3,李克強的團中央夥伴(1982—1998)
 

 

 

 

李克強從政前後經歷
表1


李克強現任職務
表2


李克強的團中央夥伴
表3


 

主要參考文獻

 1.構建團結聯繫青年的新紐帶,中國共青團(月刊,北京)1994年第6期。

 2.李克強:論我國經濟的三元結構,中國社會科學(雙月刊,北京)1991年第3期。

 3.李克強:追憶李誠先生,安徽日報(合肥)1997年5月15日。

 4.李克強: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求是雜誌(半月刊,北京)2009年8月16日第16期。

 5.李克強:凝聚共識促進亞洲健康可持續發展,人民日報(北京)2012年4月3日。

 6.丁望:胡錦濤與共青團接班群,當代名家出版社(香港),2005年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