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望
原載:信報月刊
2012年9月1日9月號(總426期)
頁62-66
上網:2012.11.11

改革魄力:推動易地交流
2007年10月的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屆一中全會,是李源潮在政壇的轉捩點。他首次成為中共中央委員(原十六屆候補中委),且當上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列位於「黨和國家領導人」(高於部長的高層幹部)。
與他同時首次成為政治局委員的習近平、李克強(兩人均一步到位當常委)和汪洋(現年57歲);還有「四十後」的劉延東(67歲)、王岐山(64歲)、張高麗(66歲)。張德江(66歲)、俞正聲(67歲)和劉雲山(65歲),則比他們早「入局」5年。他們將連任政治局委員,有的可望「入常」。
李源潮除了政治局、書記處的職務,還擔任中央組織部部長(接賀國強)。在政治局的高層議事、協調機構,他是中央黨的建設領導小組 (簡稱黨建小組)副組長,協助組長習近平掌管組織、人事和高幹培訓 (中央黨校)。
李源潮主持中組部後,全面推動幹部體制的改革,著力於省部級領導層經驗結構的調整、易地交流任職。在十八大前的地方黨委換屆(至今年7月3日結束),改革的推進更為進取。
在新一屆的省委書記、省長中,多有兩省以上的地方資歷,有的兼具中央和地方的黨政經驗。易地交流幅度之大,是九十年代以來最大。
據中組部的統計數據,在新一屆的省領導班子(指每省的13個常委、新疆和西藏各15個),「交流幹部」佔一半。所謂「交流幹部」,是省際交流、中央與地方交流、國企高管與地方黨政幹部交流。自2007年10月十七大以來,省委書記、省長易地交流的有:山西省委書記張寶順平調安徽省委書記,陝西省長袁純清調升山西省委書記,安徽省長王三運調升甘肅省委書記等。
多層次的易地交流,一方面增加不同地區、系統的經驗交流;另方面壓抑地方「山頭主義」和派系傾軋。
在幹部調配中,「無知少女」的「量增」,也是李源潮的改革。在吸納黨外人士的政府和文教機構、團體中,「無」黨派或稱為民主黨派 (如民盟、民建)的人士、高級「知」識分子略增。增加較多的,是黨委系統的「少」數民族和「女」性幹部;江蘇省委13個常委中,女性有3位,女性擔任省紀委書記的比例也上升。
增強幹部培訓,也是李源潮主持中組部的特點之一。他參與主持編訂〈2010-2020年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規劃綱要〉。在中央黨校,他部署地級市或縣的黨委、政法系統幹部輪訓。這種提升幹部素質之舉,目的在增強「政策認同」的凝聚力,改善中央政令在地方難以暢順之弊。
李源潮又重視觀念溝通、政策導讀,讓中組部以「仲祖文」之名,經常發表文章。「仲祖文」是「中組文」的諧音,有些署名「仲祖文」的文章,由李源潮或常務副部長沈躍躍口述要點。
自九十年代以來的歷任中組部長中,李源潮最具改革魄力,對幹部交流的推動尤有績效。這種政績優勢,使他在政壇的形象較好,增加「入常」的競爭動力。
1 2 3 4 5 6 7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