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政治 > 政治精英分析 > 其他 > 訃聞定格量化 喬石東興有別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訃聞定格量化 喬石東興有別
 
丁望

原題:1.訃聞定格量化 喬石為政治家,2.汪東興見2M 功過邊界清晰
原載:信報〈中國21〉專欄,2015.6.16,A20版、2015.8.24,A20版
上網:2015.9.18
字數:原文2,000,上網2,390
說明:本文將原刊出的兩文合併,略補充、修改後上網。

 
  關鍵詞:規格,差序,等級制,定格量化,訃告,稱號,政治家

  相關人物: 喬石,萬里,尉健行,汪東興,楊尚昆,彭真,華國鋒,魯平
 
圖1,喬石訃聞,人民日報書影
 
圖2,汪東興訃聞,人民日報書影。
 

  頭版刊訃告 稱號有等級

  近期有幾位北京政要病故,訃聞(訃告)的安排有等級差異,這是「一黨領導」體制常見的差序。差序與「定格量化」息息相關。

  九十年代中南海的「喬老三」,於6月14日病故於北京。

  在中共13屆中委會(1987—1992),喬石是排名第3的常委(僅次於趙紫陽、李鵬,89年六四後低於江澤民、李鵬);在中共14屆中委會(1992—1997),他在常委中也居第3(仍低於江、李)。

  在1998年3月退出政壇前,喬石(1924—2015)是人大委員長,中共中央紀委書記兼中央政法委書記,是紀檢、政法系統的大管家。

  中共中央的機關報《人民日報》,於15日以頭版頭條版位刊出訃聞,給他的稱號是:一.中共優秀黨員,二.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三.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四.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

  在喬石之後病故的萬里(7月15日)、尉健行(8月7日),都有「黨和國家領導人」地位(分別任政治局委員、人大委員長,政治局常委、紀委書記),其訃聞均於次日在《人民日報》第1版刊出。訃聞稱他們是革命家、政治家、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

  這是中共中央對他們一生的評價。其中,革命家、政治家和卓越領導人,通常是「黨和國家領導人」階層才有的稱號,但不是每一個「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有。   


  
副國級以上 一天發訃聞

  在「一黨領導」體制之下,官員的等級差序有嚴密的邊界。發布訃聞的差序,筆者稱為「定格量化」。

  中共的等級制,源自蘇共斯大林的一套,權力越大,享特權越多。從特供食物、美酒、伴舞美女和護士,到八寶山的「革命公墓」,都有等級之分和「量化」之別。


  定格的意涵,一是死亡者的級別(1993—2006年幹部分為15級,2006年以來分為27級,政治局成員、副國級以上高官是1至4級,副國級以下的部長通常是5至8級);二是級別的不同,衍生發布訃聞、治喪的「規格」差異。

  量化的意涵,指訃聞發布的時間快、慢,在《人民日報》刊出的版位差別。

  「黨和國家領導人」階層,訃聞在24小時內發布,刊於《人民日報》第1版,文字表述較長;部長級的訃聞,大都在1個月後在《人民日報》第4版刊出,文字表述通常只有3、4行;部長以下官員在《人民日報》無訃聞。更大的差異,在於給亡故者的稱號有多少,規格的「高度」如何。

  事有湊巧,《人民日報》15日刊出的訃聞有2則,喬石訃聞刊第1版左上角報頭下,港澳辦原主任魯平訃聞刊第4版最下面。兩人最大的差異是時間,部長級的魯平於5月3日死亡,遲了近一個半月才發訃聞;魯平的訃聞,當然沒有什麼稱號,只提其原來的職務,這都是「定格量化」的常態。


  政治家稱號 限制很嚴格

  在訃聞的稱號中,戰士、革命家很常見,「政治家」卻是稀有之稱。多年前,香港有政客報名「選特首」,自報職業為「政治家」,筆者曾撰文指出自稱「政治家」不妥,在「一國屋簷」下不能隨便稱「政治家」。

  喬石病故後,有小道新聞稱,當過政治局委員者的訃聞,都有「政治家」稱號。這是不查閱文獻的想當然。

  華國鋒是毛澤東之後的中共中央主席、軍委主席,當過國務院總理。2008年8月,他的訃聞只稱優秀黨員、共產主義戰士和革命家,並無政治家和卓越領導人稱號。

  相反的,只擔任過政治局委員的楊尚昆(曾任軍委第一副主席、國家主席),卻有三個「家」的稱號: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還有黨、國、軍「卓越領導人」之稱(《人民日報》1998年9月15日第1版)。

 
 圖3,喬石(中)與胡錦濤(右)、錢運錄(左),八十年代後期。 錢後來曾任政協副主席兼秘書長。網絡圖片。
 
  老汪刊4版 邊界很清晰

  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汪東興(1916—2015),於8月21日病亡於北京。按政界的習慣語,這是向馬克思、毛澤東報到即會見2M。對於他的訃聞,官方採取低規格、冷處理之舉。

  中共中央的機關報《人民日報》,在22日第4版刊出〈汪東興同志逝世〉,文長4行不足100字。與前政治局常委喬石、尉健行和政治局委員萬里比較,「規格」低得多。

  汪東興與趙紫陽的訃聞「規格」一樣。他們雖當過政治局常委,列於「黨和國家領導人」之位,但病亡前因「犯錯誤」而被免職,失去「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政治待遇」。其訃聞、告別式、骨灰處置的「規格」,只是正省、部級。

  訃聞列出的汪東興「政治稱號」,是戰士、革命家、曾擔任黨的重要領導職務。與喬石、尉健行和萬里比較,少了「政治家」,也不稱為「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說他「曾擔任黨的重要領導職務」,而不給予「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稱號是說得通的。


  追隨華與葉 倒江有大功

  對汪的蓋棺定論,要待告別式舉行時發表的「汪東興同志生平」。

  汪東興功與過的邊界很清晰,避開其功,或替其過失辯護,都不切實際。

  對於他的功與過,我的解讀是:他對執政黨和民眾的最大貢獻,是跟隨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副主席兼軍委負責人葉劍英,「步調一致地」關押江青集團首腦,把他們趕出中南海權力圈,從而使文革的結束有了政治基礎。

  在1976年的10月事變時,他是中共政治局委員、中央辦公廳主任兼中央警衛局局長、8341部隊(警衛部隊)政委,實際掌控中共機要和宮廷禁衛軍。華、葉如無他的合作,是不太可能成事的。

  推倒江青集團,是歷史的轉捩點。就事論事,在1976年毛澤東死亡後首批改變中國歷史的人,是華國鋒、葉劍英和汪東興,這是不能以個人好惡扭曲的事實。尊重歷史的存在,才可能有真正的信史。


  在10月事變後,汪氏的「兩個凡是」觀、繼續造神的僵化教條、對一些政治事件平反的牴觸或阻撓,引起高層許多人不滿,社會上的爭議亦大,這是他的過失之一。但是,不能因討厭他而否定他對推倒江青集團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