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EBRITIES PRESS (HK)
  

 
 
 
  

從定格量化到傾斜吸納

──中共中央高層重組與秩序文化(3)

丁望

原載:信報月刊2013年1月號,頁6-12
上網:2013.1.21
(2013.1.20略修改)



  6.規劃重組:原創與結果落差

  規劃型的高層重組,從初步選拔到最後拍板,長達一年的時間,規劃的「原創」與拍板的結果有或大或小的落差。十八的落差特別大。

  落差之一,是十八大前約一個月,政治局常委的「九七之變」;落差之二,是原具「入常」強勢(包括相對的年齡優勢)的政治局委員李源潮(62歲)、汪洋(57歲)失去「入常」機會。沒有年齡優勢、資歷優勢較弱的劉雲山(65歲)、張高麗(66歲)反而「入常」,引起北京政界和學界的議論。

  李源潮和汪洋是深改派代表人物,近幾年努力推動深層改革,頗具創新和承擔風險的魄力,不逢迎個人崇拜。前者與團中央(王兆國、胡錦濤)淵源深,胡對他的了解度和「扶持度」高;後者受知於朱鎔基內閣、受重用於溫家寶內閣,在溫手下當過國務院副秘書長、主管辦公廳,是溫氏的行政大管家。

  李源潮是十七屆中央書記處的書記,兼中組部長,又是中央黨建小組副組長(組長習近平)、中央反腐協調小組副組長(組長賀國強),協助習近平分管組織、人事、高幹培訓,有接替習氏主持書記處日常工作的資歷優勢和台階優勢。他的未「入常」,是政界人士頗感意外的「落差」。

  他們未能「入常」,不是敗在資歷、政績和改革理念,而是敗在「垂簾聽政」的政治生態。

  前朝權要遙控宣傳、政法系統,維持對決策、維穩、高層人事的「後影響力」。在本屆政治局常委中,被政界稱為「江派」(或稱「保皇派」)者有4人: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張高麗,佔57%;較十七屆的4與9之比(44%)為高。本屆其他常委的上層關係是:李克強:團中央(胡錦濤);王岐山:朱鎔基/溫家寶;習近平則是派系色彩較淡的地方資深幹部。

  幾屆的政治局常委會權力分配,均向「江派」傾斜。在政治局委員中,「江派」的比例亦大。本屆的孟建柱、韓正、王滬寧都是有很強「上海背景」的「新海派」(江派);張春賢、許其亮、孫政才、趙樂際,在政界也有「江派」之稱。這種權力的傾斜,突顯前朝權要的「後影響力」。

  這種權力的傾斜,使高層的平均年齡偏大。政治局常委的均齡64.4歲(2007年十七屆是62.3歲),其中,「江派」4人的均齡66歲,非「江派」3人的均齡60歲。

  政治局常委年齡偏大,世代的推移略受阻,「五十後」(1950-1959出生)只有2人,28.6%;64-67歲的「四十後」5人,佔71.4%。五年後的十九屆,如不改變「七上八下」模式,將有5人要退下。

  常委之外的政治局委員18人,「四十後」6人,「五十後」10人,「六十後」2人,年齡結構較合理,世代的推移較正常(表六)。

  7.上層關係:極重要政治資源

  在權力轉移的秩序文化中,精英優勢對升遷差序的影響,可分為幾個層次。在入門檻的層次,只要「七上八下」模式不變,具備入新一屆中委會「年齡條件」(不超過67歲),才有權力博弈的起步點。

  有入門檻的條件和資歷優勢、政績優勢、政治血緣優勢等,自是博弈的政治資源。政治局委員的台階優勢,則是「入常」的高端資源;資歷、政績、經驗、台階優勢等,可積累「入常」的順位優勢。

  影響升遷差序的最重要政治資源,是上層關係因素。這就是十六至十八屆政治局常委會的權力分配,向「江派」傾斜的主因。

  李克強能連任政治局常委、預定任總理,49歲的胡春華首次「入局」,則與胡錦濤的上層關係有關。胡錦濤對他們的了解、信賴、器重、期望,是「關鍵因素」。上層關係優勢結合年齡、政績和地方資歷的優勢,使他們有較強的升遷順位優勢。

  在高層重組後的權力版圖,前朝權要的「後影響力」將擴大。其心腹親信任書記處常務書記,主持書記處日常工作,並任黨建小組組長(應也當中央黨校校長);在「九轉七」之下,或還兼管宣傳系統。這意味他掌控組織、人事、高幹培訓的實權,並繼續遙控宣傳系統。
「後影響力」還在於政法系統。

  8.垂簾聽政:對港政策或偏緊

  在北京政界,執政理念、社會管理思路的差異,可粗分為兩大類,一是深化深層改革,二是強化專政職能。

  深改派主張以人為本,推動「深水區」的經濟體制改革,也啟動真正的政治體制改革,在改革、發展中尋求社會的穩定;發展經濟要在科學和可持續的軌道上,經濟的增長不超越環境、資源和社會的承載力。
專政派強調前朝權要的「穩定壓倒一切」和敵對勢力論、反自由化、強化專政職能和「唱主旋律」。

  在社會上,維權與維穩的爭論亦多。

  有外國媒體稱,十八大後的新領導層會有政治革新,有「開明」的舉措,包括替「六四」平反。這是對社會現實缺乏了解的想當然。

  新領導層的施政取向,諒是「兩手並舉」,經濟略寬鬆,政治仍偏緊。

  經濟領域會有政策的「彈性空間」,當政者會著力民生,繼續推動或深化前任的經濟體制改革。在政治層面,「維穩論」將持續影響社會管理,不可能有「六四」的平反和政改的啟動,但可能有「一陣風」式的「查貪風暴」。

  在「垂簾聽政」的政治生態下,北京的對港政策可能趨緊。在強調「外來勢力」和「維穩論」之下,增強「一國」對香港的「指令控制」和「指導控制」,而淡化兩制的差異,香港的司法獨立面對的風險增大。

  在經濟方面,北京會繼續「支持」香港的國際金融、航運中心地位,也更多地利用香港這一「走向全球」的平台集資、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大陸的人口外移和「水客流動」等,對香港的擠迫效應仍會積聚民怨。

1 2 3 4